陈金城义诊时期旧照 (受访人 供图)
东南网4月9日讯(本网记者 林歆刚)在厦门,有这样一位老人,已92岁高龄,却仍在医学事业上不断探索。他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一生著作多部,救死扶伤无数。
这位老人名叫陈金城,他将“少花钱,医疾病,好疗效,促长寿,为广大人民群众和患者服务”当作座右铭。近日,本网记者探寻了这位医者仁心的故事。
一生为医 全心全意救死扶伤
1957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的陈金城,分配至晋江专区第一医院从事临床内科工作。1958年,他参加中国卫生部举办全国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高级研究班福建班,结业后留任福建中医学院伤寒温病教研组担任讲师。
1965年,仙游县脑脊髓膜炎大流行,波及18个公社,大批省地市县医疗队分赴第一线开展流脑防治工作。陈金城带领地区医疗队分赴重点疫区设立临时隔离病房,临时病房共收1209例,治愈率达97.47% ,而当时的正常死亡率则是10%。因此,当时该事迹常被群众赞许。事后,陈老先生还及时总结出《大剂量阿托品抢救爆发型流脑临床分析》等论文,论文收录到世界重大学术创新成果获奖经典录中。
后来,陈老先生逐渐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先后到洪濑霞锋大队、梅山蓉中大队创立合作医疗,并创办南安县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以及赤脚医生培训班。泉州南安首批赤脚医生就是陈金城所培养。在创办合作医疗时期,一架显微镜解决三大常规,一台“B超”解决腹腔疾患,这在当时属最新科技医疗水平。
老人回忆道,他与赤脚医生联合当地驻军卫生连一起上山采药,研究一草一木,加工制作针剂、片剂、丹膏药散,增加对中草药品种性能和功效的认识,丰富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
“从医60多年,我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据陈金城老人回忆,在梅山蓉中大队时,有一次碰到一位妇女分娩时大出血住入医院,他马上请产科医生及时输血救治,并自愿扣除当月工资给医院。
医德随身,老先生的善举得到了无数患者的感谢,也圆了他多年夙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退休后,陈老先生返聘于厦门莲花医院,同时利用周末时间到南普陀观音寺免费义诊,并健全寺院药房。谈及义诊之举,陈金城坦言,其实这是多年救助病人后,逐渐从心底萌发的想法。
谈起义诊时期的轶事,老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老人称当初湖里区有位老师患急性肝炎,医院住院费花费高。“我凭借着对自身医术的把握,建议其在家调治,前后用中药治疗一个月,最终治愈,总共花费不到三百元。”
陈金城将多年从医经验化作铅字侧身书间。东南网记者 林歆刚 摄
笔耕不息 多年经验写入书中
在老人家中,记者看到了成堆的书籍和文章,这些都是他一生从医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归纳了其生平回忆及医学知识。在陈金城看来,多年的从医经历,些许成绩不足以为人道,只希望凭借手中的笔杆将自己多年经验化作铅字侧身书间。
老人所著书籍涵盖了多方面医学知识,例如《解放十二年来我省传染性肝炎文献综述》《中西医结合调理脾胃在临床上的运用》《祖国医学温病学说--对传染病的贡献》《605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分析》《大剂量阿托品格救暴发型流行性脑脊膜炎的临床分析》《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疗中激素对阿托品的敏化作用》《观眼识痔》等。
“陈老先生有着对医学上独有的研究和见解,生平秉持着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曾为其书作序的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如龙称,如今,陈老先生虽已年迈,但他那份常人莫及的执着,才使得家中有这累累奖章和证书。
在陈金城外孙眼里,外公书写时经常由于长时间久坐,造成行动不如往常便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写书的热情。无论任何困难,他始终满怀激情,这就是他对医学事业的热衷和岁月沉淀下的情感。
据了解,陈老先生曾出版过的诸多书籍、文章,基本都收纳在厦门和泉州各大图书馆中。闲暇之余,他还会参加科普知识讲座,在华侨大厦华侨之家为菲律宾、印尼、泰国归侨免费讲课、送书。
此外,在养生健康长寿方面,陈金城也仍不断专研,写出《食疗与健康》等书籍,为的是让广大老百姓茶余饭后翻一翻,多了解一些医学常识,以求能更好地生活、更健康地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