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 福建日报厦门观察 > 正文

惠及台胞政策吸引 台青掀起来厦实习就业浪潮

2019-04-02 14:59:11  作者: 林泽贵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

B 同等待遇,让台青“恋上”厦门

近日,台青创客家又将迎来一批台湾实习生。2月份,基地就先来了11位台生,台青创客家总经理虞慧芳形容他们“对工作很有干劲”。

来自台湾科技大学国际商务系的陈怡安,便是目前在台青创客家的实习生之一。经过一个多月的实习,陈怡安已很熟悉大陆的“科技生活”,使用微信支付、手机寄快递、手机购买东西等大陆同胞习以为常的事,都让她感到特别新奇,“这里真的很有科技改变生活的感觉,跟台湾差别很大”。

女儿第一次来大陆实习,陈怡安的父母有些不放心。但她发现,厦门有很多优惠措施,如对来厦实习见习台湾学生给予每月1980元实习见习补贴和每月500元的租房补贴等优惠政策,细致贴心,让像她这样不少初次来大陆实习的台生感到安心,感到有保障,很有吸引力。

事实上,厦门惠及台胞措施,让广大台胞有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自2017年厦门市出台关于吸引台青来厦实习的优惠政策以来,来厦门实习就业创业的台生数量快速增长。截至去年12月底,在全市各行政区及自贸区、火炬高新区中,具有较浓厚对台元素的创客中心、创业平台共24个,其中有7家获国台办颁授“海峡两岸青创基地(示范点)”牌子,10家被省台办评为“福建省级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累计入驻各类台湾青年创业团队及企业达500个,市国有企业、市属学校、民营企业、在厦银行、台资企业共向台胞提供超过5000个实习、就业、创业岗位,实习就业和创业的台湾青年超过3200人。

去年4月,厦门更是率先贯彻落实中央出台的“31条惠及台胞措施”,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形成完善的扶持台湾青年来厦实习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为来厦实习就业创业的台湾青年提供了优惠的扶持资金和宽松的创业就业环境。同时,不断创造条件,突出机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并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一基地、多片区、多园区、多平台、多载体”的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建设模式,成为台湾青年来大陆实习、就业、创业的温馨家园。

“同等待遇,增强了认同感,让台湾年轻人更加‘恋上’厦门这块土地。”厦门市台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厦门市将在对台工作中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持续深化落实中央出台的“31条惠及台胞措施”、福建“66条实施意见”和厦门“60条惠及台胞措施”,听取台湾同胞呼声,适时推出同等待遇政策升级版。

C 做好准备,从“小确幸”走向“大未来”

留在台湾,还是西进大陆?自从去年在厦门参加了台湾人才就业创业暨实习见习厦门对接会后,台湾成功大学大四学生张晏纶心里有了明确的答案。他打算听从父亲的建议,毕业后到大陆发展。

张晏纶到过大陆的不少城市。虽然比很多同学对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有更多的感受,但张晏纶一开始也跟很多台湾年轻人一样,感觉“小确幸”的生活也不错。

“小确幸”,小而确定的幸福。张晏纶说,这是他在台湾可以保证得到的生活,而到人生地不熟的大陆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多少让他有些担忧。

“大陆的市场潜力大,就业创业前景广。”厦门市人才中心有关工作人员认为,台湾青年应该多把握深入大陆体验的机会,跳出“小确幸”的思维框架,到大陆施展才华,追求更好的未来。不过,这位人员也提醒,大陆现在职场竞争也很激烈,如果要来大陆工作要做好面临竞争的准备,要以大陆职场一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摆脱台湾的“小确幸”。

而在大陆打拼已近10年的台湾青年、启达海峡双创基地总经理范姜锋则认为,来到大陆,可以拥抱“大未来”,也可以兼顾“小确幸”。范姜锋2009年作为台籍干部被派到大陆,此后选择自己创业,打造台湾青年的创业中心,如今已在厦门、泉州、漳州成立3个基地,帮助60多组青年创业团队完成孵化。

“台湾年轻人思维敏捷、观察入微、有想法,且善于总结,有着自己的优势。”林琳说,实习生们先带着台湾视角来到大陆亲身体验,再带着大陆视角回望台湾,今后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大陆发展,都会更具优势。在她看来,厦门在扶持台湾青年来厦实习就业创业方面有着很多细致贴心的优惠政策,台湾青年到大陆可以先抓住这些“小确幸”,没有了后顾之忧,再进一步憧憬在大陆无限的“大未来”。

1  2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