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銮湾生态修复工程不断取得成效,带状公园成为市民乐享绿色生态的好去处。(图片来源:厦门日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图片来源:厦门日报) 春季,许多市民游客来到大屏山公园赏樱花。(郑伟明摄) 推窗见绿,出门有花。行走在思明城区,常常能感受到被绿色包围。图为绿草遍地、绿树成荫的南湖公园一角。(王火炎 摄) 湖里区着力建设高素质高颜值宜居生态家园。图为五缘湾。(王火炎 航拍器摄) 美丽的五缘湾湿地公园令人沉醉。(陈孟哲摄) 集美区致力于守护碧水蓝天。图为杏林湾上空。(王火炎航拍器摄) 同安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图为汀溪水库。(吴稳水 摄) 同安区白交祠村被茶山环抱。(刘星摄) 绿树与碧水,构成了一幅生态宜居的画卷。(陈嘉新摄) 三月的厦门,繁花吐蕊,春色满城。放眼望去,绿色在城乡深度蔓延,美丽在沃野缤纷生长。在马銮湾新城,通过生态修复,从盐碱地上建起来的首段带状公园,海风轻拂,草木初萌,公园融入了海绵城市的生态理念,即使下雨天,走在园内也不容易湿鞋。而在岛内的万石山北麓,新开放的上李水库公园,依山傍水,野趣横生,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亲近自然的“网红”景点。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厦门,坐拥山海湖岛等良好的生态自然禀赋,厦门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提出的“成为‘生态省’建设排头兵”的嘱托,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今天的厦门已经发展成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今天的厦门也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的生动赞许,犹在耳畔,不断激励着厦门人奋勇前进。 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生态园林城市是在园林城市基础上的提升和发展阶段,是城市建设和管理进入生态文明新时期的一种先进模式。按照厦门市委市政府部署,厦门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厦门市市政园林局等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冲劲干劲,开展创生各项工作,并以创生为抓手,补齐短板,加快完善园林绿化和市政设施,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新一轮发展格局中,推动厦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以绿为美 持续打造“怡人的绿”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如今生活在厦门,推窗望绿、行路见荫、移步异景。绿色,已经成为美丽厦门的底色。 不过,厦门的绿,并非与生俱来。据厦门市园林植物园荣誉主任、85岁的陈榕生回忆,三四十年前,厦门的园林绿化水平还比较落后,市区内几乎看不到成片绿色,行道树的品种也仅有四五种。“那时候,很多人还上山砍柴烧火、开山取石,岛内的几座山,都成了‘癞痢头’。”陈榕生说。 上世纪80年代,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习近平注意到乱砍滥伐现象后,迅速作出部署,及时遏制了这些乱象。他说:“我来自北方,对厦门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贵的。”习近平在厦门工作期间,还主持编制《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优美、清洁、文明的海港风景城市”。 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建设,厦门绿化事业逐步驶入发展的快车道。1996年,厦门市人大就制定了绿化条例,这是厦门获得特区立法权后,最早颁布的法规之一。厦门持续开展造林绿化,不断加大投入,一座座荒山,披上绿衣,一条条道路,成为绿带。1997年,厦门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13年,厦门在全省率先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这些都成为厦门人引以为豪的绿色招牌。 2016年,厦门遭遇超强台风“莫兰蒂”的重创,园林绿化首当其冲。厦门人的爱绿护绿意识,在那一刻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无数厦门市民走上街头、走进公园,参与扶树、救树,最大程度地抢救了厦门的绿化成果。 按照“恢复+超越”的要求,在灾后的精细化提升下,厦门被台风刮走的“颜值”重新上线,并刷出新高度,提升后的街巷甚至更加楚楚动人,新家园处处充满“绿意”“诗意”。 近者悦,远者来。怡人的“厦门绿”,已然是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厦门的“魅力值”。 以民为本 家门口公园越来越多 在厦门,逛公园,是许多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高品质的公园,建在了市民的家门口,岛内岛外的公园布局,更加均衡。 每天傍晚,家住海沧新阳的陈梅英都要去新阳大道旁的马銮湾带状公园散散步。“以前,整个新阳都没有一座像样的公园,要逛公园,只能到海沧生活区或者厦门岛内。” 陈梅英说,“现在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公园,实在太幸福了。” 马銮湾带状公园是马銮湾新城开发建设的重要公建项目,2018年,公园的首段建成开放。四季花林、景观性干沙滩、彩色透水路面、船型观景平台……公园高颜值的景观、人性化的设施吸引了许多市民的目光。“不仅周边居民爱来这里逛,很多岛内居民也特地跑过来游玩。”公园管理方说。 厦门寸土寸金,却舍得拿出好地块建公园。上世纪90年代,筼筜湖湖心岛避免了大规模商业开发,而是建成白鹭洲公园,成为当时厦门最大的全开放广场公园。位于海沧大桥桥头堡的大屏山,原本规划成星级酒店,不过,这块项目用地却与生态控制线产生了矛盾,最终,厦门选择生态优先,将其建为郊野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健身、亲近自然的好去处。据统计,目前,厦门大大小小的公园有近200个,按照规划,未来几年还将增加到300多个。 2018年9月,任职于厦门一家银行机构的李文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仙岳公园“市民园长”。担任市民园长后,李文来每天下班后就到公园里走走看看,参与公园园容园貌、安全秩序的管理工作,他还吸纳了一批热心市民加入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公园管理。 “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共评”的治理理念,在“市民园长”模式中得到了生动体现。自2016年南湖公园率先选出“市民园长”后,厦门已经有6座公园推行这一管理模式,公园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近年来,绿色低碳健康的慢行方式,受到市民的广泛青睐。厦门顺势而为,大力开展慢行系统建设,先后建成了天马山绿道、海翔大道绿道、新阳大道慢行系统、同安东西溪慢行系统等。 全长约23公里、串联起本岛“八山三水”的健康步道,备受市民期待。今年,厦门将大力推进该项目的建设,确保今年10月全线建成投用;此外,厦门还将推动实施本岛西海岸滨海慢行道景观提升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慢行系统,让市民更有获得感。 修复生态 做好“显山露水”大文章 水清岸绿、白鹭成群、繁花似锦的筼筜湖区,是厦门的“城市绿肺”和“城市客厅”,不过,在三四十年前,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围海造田行动,筼筜湖变成基本封闭的内湖,周边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湖区,水质急剧恶化,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 1988 年 3 月 30 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了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打响了厦门整治环境污染的一场大硬仗。会议明确建立综合整治机制,创造性提出 “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 20 字方针。 30 多年来,厦门始终按照20字方针,对筼筜湖进行了四期大规模的整治,筼筜湖湖区生态平衡已得到修复,从臭水湖变成“城市客厅”,成为市内一颗绿色明珠、群众喜爱的文化休闲中心;湖区周边也成为厦门市的政治、文化中心,成为广大市民日常活动的公共空间。 筼筜湖的生态治理成功,是厦门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的一个片段。2017年,厦门被住建部列为第二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之后,设立“城市双修”项目55个,通过实施“城市双修”试点,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市民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地方越来越多。 2017年,厦门全面推行河长制,全面开展流域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发源于天竺山的过芸溪,是海沧的母亲河。过去,由于污水乱排,河道乱占,造成流域水质差,还严重影响防洪排涝能力。过芸溪生态修复改传统的“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经过整治,如今的过芸溪,河道宽阔、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成为一条原生态的绿色安全水系。目前,厦门岛外9条溪流的生态整治和保护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厦门多山,境内主要有山峰124座,历史上受损山体32处,总面积约 303.62 公顷。目前,厦门已完成破损山体生态修复28处,修复面积约288.92公顷,修复成果维护保持率达95.2%。 厦门因海而生,因海而兴,海洋是城市的宝贵资源。厦门海洋生态发展历程中走过的每个阶段,无一不被打上了深深的“生态”烙印。近20年来,厦门大规模清退水产养殖,东西海域整治面积达160平方公里,累计修复岸线30公里,实施4条海堤开口和海域清淤,种植红树林近60万平方米,通过一系列大规模整治工程,“先天不足”的部分海域环境已得到显著改观。(厦门日报记者 吴海奎) |
相关阅读:
- [ 03-14]海沧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在村居教学点挂牌成立
- [ 03-14]厦门海沧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打造生态美丽乡村
- [ 03-05]海沧区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月活动
- [ 03-03]厦门“3•5”学雷锋暨海沧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活动月启动
- [ 02-22]海沧街道温厝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架构
- [ 02-22]海沧街道青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架构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