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民生短板 提升人居环境 过去的一年,同安乡村振兴的步伐,首先体现在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上,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补齐民生短板,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一革命四行动”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抓手。同安区今年将完成2018年的40座和2019年的45座公厕建设任务,以及15个村共400户厕所无害化改造任务;实现“一把扫把扫到底”工作机制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加快尚未完成的51个自然村污水治理工程建设;确保完成“15+1线”涉及的19个重点村庄和铁路沿线82栋农房整治任务。推进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发展机制 促进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在养殖业全面退出后,同安区转变了发展思路,提出要充分发挥种植业优势,提高种植业生产水平,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大力发展园区农业,把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较大的现状,转化成发展种植业的优势,努力在发展一产上创新;要突出示范片区特色产业培育,认真梳理出各试点村产业发展的品牌特色;要建立完善农村产业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合作社+基地、合作社+农户、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体系,增强产业组织带动力和农民联合闯市场能力;要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联动,做到一产“接二连三”,实现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在推进产业振兴的同时,同安区将牢牢守住绿色发展底线,强化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森林生态保护与修复,持续深化农村污染防控攻坚。 强化人才支撑 坚持塑形铸魂 人才是第一资源,同安区将继续强化人才支撑,以乡村人才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为此,同安区将通过大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和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培训,逐步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三农”工作的带头人;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继续推动“下派制”科技特派员与“平台制”科技特派员工作深度融合,聚焦乡村振兴,专注提供科技服务,帮助乡村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坚持塑形铸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力争2019年底建成投用76家、2020年底建成投用140家。进一步深化移风易俗,用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新时代的“同安精神”。 在严守水源、农田、生态公益林等红线的基础上,探索更好地用活土地经营权。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用好社区发展用地政策,落实点状供地政策,用于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等绿色产业,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制度改革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受益者。贯彻落实好各级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扶持各类农业农村经营主体,全面提振信心、激发投资创业热情。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特色农业,打造优质农产品,培育优质品牌,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