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舞台秀出草根魅力
海沧区立足本土特色打造国际一流人文高地,基层文化活动突出多元融合特质
舞蹈《最美宫灯红》拉开了文艺汇演的序幕。(记者 何炳进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张珺 通讯员 颜惠玉 林艺萍)红灯笼、金福字、灯光璀璨的舞台、自信满满的表演……一场精彩纷呈的“村晚”把海沧渐浓的年味氤氲得更加醇厚。
作为海沧“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之一,昨晚,“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新阳街道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我要上村晚”文艺汇演在霞阳市民公园举行。
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海沧台商投资区设立30周年之际,海沧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这场基层“村晚”也是海沧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对内对下、接地气宣讲新思想的生动实践。新阳街道“我要上村晚”文艺汇演更从基层的视角展现出海沧区积极打造国际一流人文环境的成效。
关键词 草根
群众唱主角传递积极向上正能量
冬日的夜晚寒意阵阵,但演出的现场气氛火热,充满欢声笑语。昨晚7时整,汇演晚会正式开始。一支《最美宫灯红》的舞蹈拉开了晚会的序幕,女孩们画上粉妆、穿上红装,举手投足间,传递出满满的自信和正能量。
这些演员可是一路经过初选、村居选拔,才走上了“村晚”的舞台。从去年11月起,海沧区新阳街道6个村居开展“我要上村晚”海选,点燃了当地的文化热情,初选报名踊跃、选拔紧张激烈。
带着浓郁的地方气息,节目在“村晚”上尽显魅力。情景歌舞剧、大合唱、芗剧说唱、唢呐、闽南语歌……这些“土”文化、“土”风俗都是“村晚”的“根”,由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
然而,草根的“村晚”却“土”得很有味道:《厦门亲像一首歌》《移风易俗树新风》《相亲相爱》……节目中有歌颂美丽村居新变化的,也有展现邻里关系和睦融洽的,反映了基层生活中的热点,传递着向上向善、崇廉尚德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 台味
台胞助理齐参与深度融入文化建设
晚会上,歌曲《朋友》掀起了不小的热潮,台上的表演者都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海沧区台胞社区主任助理。经过一两年的磨合,他们已从居民眼中的台胞变成了邻居,融入当地的生活。
今年的“我要上村晚”活动,组织、策划、执行、评选,台胞助理们全程参与,活动散发出浓浓“台味”。
在海沧,台胞助理参与文化建设不止“村晚”一项,在社区书院、乡村规划、志愿服务等多个领域,几乎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在海沧工作一年多的台胞助理符坤龙为志愿服务和文化史料收集积极奔走,去年,他联合全区所有台胞助理成立工作小组,多次往返两岸搜集开台王颜思齐的珍贵史料。
作为对台融合“前哨”,海沧扛起使命担当,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促进两岸心灵契合。受聘的台胞社区主任助理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为村(居)规划、环境改造、社区书院建设、挖掘村情村史、弘扬耕读文化及促进两岸宗亲交流互动等献计出力。
作为国家级台商投资区,锐意先行先试,深化两岸交流合作、不断拓展两岸深度融合,这是海沧的使命担当。海沧与台胞助理的深度融合,成为深化两岸交流的创新举措、务实举措。
关键词 多元
展现包容特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
从最初的村居海选,到霞阳公园的村晚汇演,参与其中的不仅有新阳的老居民、台胞社区主任助理,更有工厂的职工和在这里定居的新厦门人。
在当地,村民们从一开始的不敢上台,到现在抢着上节目,社区文艺演职人员就超过百人;企业职工参演、社区居民助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担任歌舞主角……一派和谐融洽的景象。新阳“村晚”火热的背后,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自信,也见证了海沧多元包容的特质。
兴祥社区党委书记胡艳秋告诉记者,社区五湖四海的居民踊跃报名参加“我要上村晚”活动,大家一起参演晋级,融洽了关系,彼此的联系更紧密。
“新阳是个工业区,街道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吸引的不仅是老厦门人,还有新厦门人,群众广泛参与,有助于发挥人文氛围‘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作用,提升居民文化内涵,推动基层社会融合治理。”新阳街道负责人介绍,“村晚”从策划之初就定调突出思想性、观赏性、娱乐性和群众性,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基层的一项试点,“街道正策划定期举办惠民文化活动,我们要把‘村晚’打造成一个品牌,更好地发挥基层融合的文化黏性。”
海沧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新阳的“我要上村晚”活动正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基层文化自信。“村晚”把传统文化重新搬上舞台,唤醒了乡土记忆,文化的归属认同感更强,也展现出海沧致力于国际一流人文高地建设的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