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福建日报厦门观察 > 正文

推动厦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

2019-01-15 17:09:30廖丽萍 潘抒捷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厦门的优势产业。图为厦门软件园二期掠影。

厦门自贸片区的厦门港务旗下码头全面推广厦门港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实行智能闸口远程操控。

海关关员通过国际航班电子申报系统,对机上免税品进行核对查验。(资料图片)

东南网1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廖丽萍 潘抒捷\文 施辰静\图)日前,厦门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胜利闭幕。今年,持续抓好“双千亿”工作、打造一流国际营商环境、推进跨岛发展和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等,不仅是政府工作报告部署2019年重点工作的“关键词”,也成为与会代表委员分组审议和讨论报告时关注与热议的话题。

驱动力:“双千亿”工作点燃产业引擎

去年6月,厦门提出重点打造12条千亿产业链群,力争到2020年其中10条产业链群达到千亿规模;重点实施10个千亿投资工程,形成一批支撑城市快速发展的新增长极。据此,“双千亿”工作成为当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今年两会上,政策的延续性得到了体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数次提及持续抓好抓实“双千亿”工作。其中,“新增计算机与通信设备、机械设备、文化创意3条千亿产业链群、累计达8条”等数据和表述,更是让代表委员们倍感振奋。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关键环节对其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而,针对筛选出来的12条千亿产业链群,要狠抓关键环节,做好扩链、强链、补链工作,推动提质增效。

市政协委员谢素原以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为例,该产业年均增速达30%,但关键环节龙头企业单一、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龙头企业是产业的灵魂,龙头优则产业优。”他表示,要在垂直领域整合上下功夫,继续突出带动效应,配套引进关联项目,重点构建完整产业链,同时发挥其带动作用。

当然,即便拥有完整产业链条,且上中下游每个关键环节都有龙头企业,产业同样可能因为产品升级换代而面临激烈竞争。“我们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成果转化。”市人大代表黄慧玲表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政府要紧跟产业方向变化,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和服务保障。

代表委员们认为,厦门还应抓紧规划,布局适用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发展需求的新型计算系统,探索前沿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要发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存量企业的优势,引导它们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实现转型升级。”市人大代表黄永刚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厦门的优势产业,要积极引导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借力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发展。

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的加速集聚体现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在市人大代表江孔雀看来,这就要加快发展步伐和结构升级,特别是要加快推进软件园三期等产业载体的开发建设。

令人欣喜的是,会场上的“好声音”,在会场外得到了呼应。作为厦门“双千亿”重要项目之一,软件园三期B地块52.4万㎡楼宇日前全部封顶,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完成竣工。与载体建设相匹配的是火热的招商工作。截至目前,福建中兴电子、上海百胜、巨龙信息、南讯软件等220多家产业企业意向入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抓好“双千亿”工作,推动厦钨新能源材料产业园、金鹭硬质合金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建设。对此,民盟厦门市委员会建议,要立足实际情况盘活各项资源要素,加强产业布局引导,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此外,要提升整体规划,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生活配套等,统筹公共配套协同发展。

吸引力: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激活企业创新

近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参照世界银行国际化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和标准,查差距、补短板,涉及“放管服”领域的指标细化到办理时间、手续数量、办理成本等方面。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发布我国首个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厦门从22个试评价城市中脱颖而出,仅次于北京,位居第二。

“营商环境就是社会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市人大代表李金山认为,政府效能的提升能够有效地转化为企业效益,要进一步加大“放管服”力度,比如,企业产权办理流程进一步简化提速,推动审批权限进一步下放等。

对于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带来的便利,市政协委员张和辉有切身体会。作为鹭达眼镜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和辉随企业不断发展同时担任许多分店的法人代表。他说,近年来,刻制公章业务明显提速,办理后两个小时后就能领取。去年下半年,刻制印章业务还告别了纸质作业,“手机上提出申请和缴费后,再去窗口时公章已经可以领取了”。

事实上,厦门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不止于再造流程。据介绍,过去一年来,作为经济特区,因改革而生更因改革而兴的厦门实现新突破:取消、下放审批服务事项77项,理清、优化审批环节302项,实施“35证合一”,“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事项占比提升至93%,新版“i厦门”实现从网上办到掌上办。

市场主体获得感也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提升。市人大代表邓安征是厦门新科宇航公司业务一线的一名助理工程师,对厦门航空维修产业发展的好环境感触颇深。他说,厦门自贸片区持续推出“修理物品+保税仓库”监管模式等多项全国首创举措,相继获得海关特殊监管区外航空保税维修试点、区外保税维修项下出口业务退税等多项政策支持,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

“营商环境是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发展很大程度上比拼的是营商环境的好坏。”代表委员们认为,企业是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晴雨表”“感应器”,而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在厦门城市发展中意义重大。

市人大代表韩刃建议,政府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其中,尤其要继续加大扶持民营企业,重要的是“造血”,而不是“输血”。

“在民营经济的相关政策制定上,要从实际出发,考虑政策落实的方式及民营企业的合理诉求,让民营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市人大代表杜明聪表示,要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税费负担,吸引外地民营企业来厦投资。

融资难是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发展的“拦路虎”。对此,杜明聪认为,要对服务经济优化升级方面有前景的民营企业进行必要的财政救助,如成立政策性的救助基金,对区域内的产业龙头、就业大户、战略新兴行业等关键重点民营企业给予扶持。

凝聚力:跨岛发展与闽西南协同区建设带来新潜能

厦门早在2002年就提出“跨岛发展”的战略,多年来围绕一张蓝图干到底,并取得一定成效。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联结岛内外的除了传统的“四桥一隧”外,当地不仅在建第二西通道(海沧海底隧道)工程、第二东通道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还拥有了轨道交通1号线,并计划2020年建成3条“三向出岛”的骨干线,覆盖到跨岛发展的轴向。

交通设施跨岛布局,为实施跨岛发展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如今,集美新城与海沧新城初步形成集聚态势,环东海域东部新城、翔安南部新城、马銮湾新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一岛一带多中心”的空间格局。

不过,在代表委员们看来,岛内外现代化基础设施在完善、新城基地建设加快,但医疗、教育等资源分配相对不够均衡是个老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推进跨岛发展的论述,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养老看病的难题仍然困扰着我们。”作为一名在岛外工作的医生,市政协委员李超深刻认识到资源不均带来的问题。他说,目前大部分优质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岛内,老百姓有个头疼脑热,都往岛内医院跑。李超表示,在扩建新医院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医疗培训等方式,大力提升岛外老牌医院医疗水平。这样的方式投入小,产出快,可以缓解医疗资源不均的问题。

市人大代表欧荔把关注点落在了旅游业。“旅游业也是推动厦门跨岛发展的一个很好载体。”她说,在岛内旅游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岛外其实是有后发优势的,重点是要各区找准自己的特色,避免同质化。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厦门除了做好自身的岛内外协调发展之外,也必须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中带头推进,发挥好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产业园区共建和利益共享机制,城际轨道加快R1线建设,扎实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五市全方位对接协作。

“交通一体化是建设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先行领域。”市政协委员许黎明认为,首先要将轨道交通划分为国家、协同区、城市三个层次,再通过Ⅰ、Ⅱ、Ⅲ三类向下兼容的城际轨道网络实现融合发展,“协同区内空间范围尺度较大,要以旅行时间、服务频次的运营需求为出发点来保障轨道交通出行的竞争力”。

市人大代表蔡建春以工作所在的医院为例,60%左右的患者是非厦门地区的患者,承担着大量来自周边地区的就诊工作。因而,他建议,在与漳州、泉州、龙岩等周边地区的合作中,厦门可以发挥自身在医疗资源上的优势,与周边城市建立“医联体”,共同推动医疗资源的互惠互利,提升群众的医疗服务。

欧荔表示,在建设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中,旅游同样是其中一部分。她认为,闽西南各市各有自身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可以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市政协委员梁明煅则从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来考虑。他认为,厦门应当引领错位发展,携手推动基础设施、产业链群、两岸交流等领域全方位合作,形成基础设施快捷联通、产业发展合理分工、平台政策共享、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推动协同发展区连片发展,实现闽西南五市高质量协同发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