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宣讲员到基层 说追梦故事谈发展
集美区百姓宣讲团讲述个人奋斗历程,反映集美巨大变迁
厦门日报讯(记者 林桂桢 图/受访者提供)“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以温暖而深厚的力量,向新时代奋斗者致以美好祝福。
去年6月起,集美区百姓宣讲团深入基层,以身边人和真实事,讲述改革开放大潮中的生活变迁和奋斗故事,持续推动新思想在集美落地开花。今天,让我们走近两位百姓宣讲员——年轻的80后校长张亚丽和新集美人邓秀珍,看看他们如何追随着集美发展的步伐努力追梦。
资深“新集美人”:33载与集美共同成长
“哇系集美郎(闽南话,我是集美人)!”这是邓秀珍在本轮宣讲中每场必讲的一句话。自1986年来集美至今,邓秀珍已在此度过了33年时光。她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自己与集美共同成长的故事。
33年前,三明姑娘邓秀珍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福建体育学院(即现在集大体育学院)当日语教师。“报到的第二天,我去杏林办事,因为错过公交车,只能步行6公里回单位。”往事历历在目,邓秀珍记得,当时的集美一片荒芜,下雨天汽车开在泥泞的黄土路上,半个轮子就会陷进去。
上世纪90年代,厦门实施招商引资和人才交流政策,集美的杏林工业区和台商投资区建成,邓秀珍也随着这股改革开放的浪潮“流进”市场。“那时候只知道菜市场,从没听过人才交流市场。朋友去谋职,我就抱上孩子陪着去了。”于是,邓秀珍就这么歪打正着地被一家外企——东金电子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录用了,一干就是25年。
从24岁到56岁,邓秀珍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小姑娘,成长为公司的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以及外来职工的温暖港湾。与集美一起追梦的30多年从何说起?邓秀珍选取自己任区人大代表期间经手的几个议案来见微知著。
“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公司周边没有路灯,女职工晚上回家经常被抢劫。我向区人大提出关于新设日新路路灯的建议,问题很快得到解决。”邓秀珍说,现在集美不仅有路灯,还有夜景工程,来考察的客商也时常感叹,半年没来集美就大变样。
每到招生季,都有许多外来职工来咨询入学问题。邓秀珍向集美区人大提出“关于尽快解决外来子女上学难问题”的建议,得到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集美区的学校越来越多。听说到2020年,集美区将新增3.5万个中小学幼儿园学位,邓秀珍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职工们,大家都很高兴。
“我们集美发展越来越好,大家都有目共睹。”宣讲过程中,邓秀珍说的都是“我们集美”,这是外来职工对自己打拼的第二故乡的真情告白。
80后校长:扎根农村追逐教育梦想
张亚丽是土生土长的集美人,也是一名80后校长。作为一名怀揣教育梦的人民教师,她与大家一起见证了集美教育的崛起之路。
1988年,张亚丽上一年级。“学校只有简陋的两层大厝,没有操场,同学们下课都挤在两棵大榕树下玩。”张亚丽对小学的最清晰记忆,是二楼走廊横梁上的那口钟,每当上下课,老师都会叫她去敲几下。
张亚丽说,2000年她师范毕业时,集美开始普及小学英语教育,她“踩着点”来到灌口一所小学教英语。张亚丽发现,集美的学校发生巨大变化,每所学校都有四五层的教学楼,还有标准的操场。
“当时,英语课对农村孩子来说很新鲜,他们把我这英语老师当作偶像。”张亚丽回忆说,那时,录音机、磁带、课本是英语老师的“三大件”,课上磁带经常卡带。如今,每个班级都配备多媒体电脑,“哪里不懂点哪里”,老师再也不担心卡带了。
2003年,张亚丽调入上塘小学。2006年上塘小学升格为灌口中心小学。也就是从那时起,集美区的教育事业进入大发展阶段,一所又一所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旧校舍改扩建,全区小学均通过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验收。
硬件上去了,软件也没掉队。2006年起,集美区尝试以“高位嫁接”的方式引入岛内名校资源。张亚丽举例说,灌口中学牵手厦门一中合作办学,从农村完中一举跨入省一级达标校行列。去年底,厦门外国语学校集美校区开建,这将是外国语学校在集美的实质性办学。
“从教19年来,我一直没离开农村小学,是农村给了我更多的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在灌口中心小学,张亚丽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工作。几年间,校舍改扩建,师资提升,学校从落后的农村完小发展成百姓信任的学校。她自己也取得了硕士学历,获得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荣誉。2018年,张亚丽成为全区为数不多的80后正职校长之一。
张亚丽的追梦历程,与集美区的教育发展同频共振。当她把自己的故事带进社区、学校,许多有着相同经历的居民和教师表示,对集美的教育充满信心和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