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国学,我这辈子赚了”
退休学者耗巨资造诸子百家雕像园,向市民免费开放
东南网1月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朱黄)原本在家里嬉笑玩闹的孩子,一走进馆园,立刻安静下来;原来不喜欢学习的孩子,现在自觉拿起课本,对传统文化充满渴望;就连本来懒散顽劣的“熊孩子”,在这个馆园游玩一番后,也能稍微自律一些了……
海沧有这样一所“学堂”。“学堂”是由71岁的厦门籍学者、国家文化部中国先秦文化研究会前秘书长常怀龙创办的。
退休后,他耗巨资建成了诸子百家雕像园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免费对外开放,七年来接待了数万人次的年轻人。“弘扬国学,我这辈子赚了!”常怀龙这样说道。
文化传承推广传统文化,找回自己的根
多年前,常怀龙在与一位外籍华人学者交流中了解到,很多西方人有种逻辑: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人,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人,可怕的中国人需要“上帝的拯救”。
这件事让他开始反思年轻一辈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兴趣,“越来越多人信仰的缺失,折射出的是我们的文化建设并不成功。传统文化的断层太久了,复兴中华文明,如果不从我们这里开始,我们将是历史的罪人,我们的后辈将离自己的根和源越来越远”。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从传统文化开始推广,找回自己的根,用自己的文化救赎。“中华文化从来就不是封闭的、孤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格局与学术原创精神早已植入中华文化的骨髓,化作血脉,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源源不绝地输送着能量。”
退休后,原本可以安享晚年的常怀龙,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
美好心愿让诸子百家造像成为厦门名片
七年前,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常怀龙心头萌生:给诸子百家造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在他看来,在近年大规模的城市化中,城市雕像作为新鲜事物,伴随着城市改造和房地产开发浪潮遍地开花,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但是,不少雕像和急速扩张的城市一样,虽耗资不菲,或豪华、奢靡,他们的共同点是缺少文化内涵,透着一股财富的张狂,以及媚俗的取向”。常怀龙认为,这些雕塑,被贴上了各种标签,而真正表达社会价值与公众理念的城市雕塑却付之阙如,与它本应承担的社会角色相距甚远。
常怀龙调查分析,“在伦敦,对于英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战争死难者的纪念,是城市雕塑的两大主题。在议会广场,矗立着狮心王理查、克伦威尔、丘吉尔等人的雕像;在威灵顿凯旋门,既有威灵顿将军的雕像,也有对战死士兵的悼念墙。公园里和街边,随处可见到一座雕像,纪念历次战争中的死难者,下面摆着市民放的鲜花。在这些人物的雕像下流连,你会对苏格兰的历史,对苏格兰人的苦难与辉煌,以及他们所坚持的理想,有一个深刻而具象的体会”。
他认为,雕像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那些被风雨侵蚀得斑驳的雕像身上,铭刻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这些文化记忆与朝代的变迁无关,与经济状况无关,每一代人都能够找到自己,“那是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东西,里面蕴藏着一个国家、一个族群的记忆,悲壮的、深沉的、美好的记忆。那时才可以说,我们有了真正的文化投射”。
他把眼光投向了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百家学术不仅构成中华文化的基石,且是迄今未能超越的人类思想制高点之一。我也想让诸子百家造像成为厦门民间家风建设的名片”。
家国情怀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诸子百家
想为家乡做点事,这是常怀龙的心愿。当矢志追求的兴趣爱好与事业结合起来,就能够镌刻出美妙的艺术人生。数十尊高达2米多的诸子百家先贤雕像,很快就进入了馆园。
常怀龙办起了“公益展览”,“其实孩子之所以学习不好,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在诸子百家雕像馆里是‘入室即静’,少年人在参观雕像了解先贤的故事、诵读这些经典的过程中,心不由自主地就会定下来,专注力也会慢慢集中,这个时候的理解力和记忆力都会大大提高”。
他还强调:“小学阶段,正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环境和氛围很重要。如果让孩子长期处于充满国学的氛围中,不仅能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传统文化养性更养智!”
在常怀龙的馆园里,原来不喜欢学习的孩子竟自觉看起了科教书、传统文化书籍,不仅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还迷上诗词大会,力行弟子规,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这让许多邻居惊喜不已。
但常怀龙却说:“当初筹建诸子百家雕像园,只是想让传统文化与知识界、文化界人士分享。但未成年的孩子们让我受到启发,馆园应该面向所有群体,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
免费开放馆园,这个义举,赢得邻里们纷纷点赞。
朴实思考爱国才能更好地爱家
在古稀老人常怀龙眼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这不过是承袭家族“明德知礼,乐于助人”良好家风的一个缩影。
常怀龙说,家风是家庭成员的一种共同习惯,或者是共同的文化。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与其说高素质的人才是优秀的课堂中教出来的,还不如说是浓郁的家庭氛围中熏陶出来的。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古人讲忠孝仁义礼智信廉,讲勤俭持家,重视家庭伦理,这些在今天仍有可汲取的营养,因此,要学家风,首先要向古代先贤学习。
“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誉的《颜氏家训》,强调对子女的教育要赶早,提出‘教儿婴孩’,鼓励子女靠勤学自立于世,而不要靠祖上的庇荫养尊处优。司马光为了教育儿子警惕奢侈的祸害,常常详细列举史事以为借鉴。他对儿子说,西晋时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祟‘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寇准生活豪侈冠于一时,‘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这些简单的道理,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常怀龙看来,爱国才能更好地爱家。一种行为重复一百次,就成了习惯;一种习惯被团体成员重复一百次,就会成为一种文化、一种风气。
长远规划搜集“非遗”入驻非遗园
传承需要坚持,传承同样需要市场。为了给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专业的讲解,常怀龙既当馆长又当讲解员。他还整理了一份详细、有趣的讲解词,通过他的讲述,让前来参观的人更加真切地感受过去经典文化典故。
诸子百家雕像园的成功,常怀龙决定在厦门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两岸文化名人书法碑林”。
他还长期奔走在全国各地,搜集漆雕、木雕、苏绣、白瓷等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驻非遗园,展示大师们的精美作品,展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这位退休学者看来,非遗具有恒定性和活态流变性,传承人要尊重非遗的传承规律,在不变中创新,在创新中思考,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超越前人,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文化名人,则是这些宝贵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他们是历史事件的载体和传统文化传承者,将永垂青史;他们也是我民族之宝贵资源,我们不能对民族的历史失忆,对于弘扬同根同族的精神力量,凝聚和平统一之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常怀龙有着长远的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