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国学,我这辈子赚了” 退休学者耗巨资造诸子百家雕像园,向市民免费开放 东南网1月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朱黄)原本在家里嬉笑玩闹的孩子,一走进馆园,立刻安静下来;原来不喜欢学习的孩子,现在自觉拿起课本,对传统文化充满渴望;就连本来懒散顽劣的“熊孩子”,在这个馆园游玩一番后,也能稍微自律一些了…… 海沧有这样一所“学堂”。“学堂”是由71岁的厦门籍学者、国家文化部中国先秦文化研究会前秘书长常怀龙创办的。 退休后,他耗巨资建成了诸子百家雕像园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免费对外开放,七年来接待了数万人次的年轻人。“弘扬国学,我这辈子赚了!”常怀龙这样说道。 文化传承推广传统文化,找回自己的根 多年前,常怀龙在与一位外籍华人学者交流中了解到,很多西方人有种逻辑: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人,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人,可怕的中国人需要“上帝的拯救”。 这件事让他开始反思年轻一辈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兴趣,“越来越多人信仰的缺失,折射出的是我们的文化建设并不成功。传统文化的断层太久了,复兴中华文明,如果不从我们这里开始,我们将是历史的罪人,我们的后辈将离自己的根和源越来越远”。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从传统文化开始推广,找回自己的根,用自己的文化救赎。“中华文化从来就不是封闭的、孤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格局与学术原创精神早已植入中华文化的骨髓,化作血脉,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源源不绝地输送着能量。” 退休后,原本可以安享晚年的常怀龙,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 美好心愿让诸子百家造像成为厦门名片 七年前,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常怀龙心头萌生:给诸子百家造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在他看来,在近年大规模的城市化中,城市雕像作为新鲜事物,伴随着城市改造和房地产开发浪潮遍地开花,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但是,不少雕像和急速扩张的城市一样,虽耗资不菲,或豪华、奢靡,他们的共同点是缺少文化内涵,透着一股财富的张狂,以及媚俗的取向”。常怀龙认为,这些雕塑,被贴上了各种标签,而真正表达社会价值与公众理念的城市雕塑却付之阙如,与它本应承担的社会角色相距甚远。 常怀龙调查分析,“在伦敦,对于英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战争死难者的纪念,是城市雕塑的两大主题。在议会广场,矗立着狮心王理查、克伦威尔、丘吉尔等人的雕像;在威灵顿凯旋门,既有威灵顿将军的雕像,也有对战死士兵的悼念墙。公园里和街边,随处可见到一座雕像,纪念历次战争中的死难者,下面摆着市民放的鲜花。在这些人物的雕像下流连,你会对苏格兰的历史,对苏格兰人的苦难与辉煌,以及他们所坚持的理想,有一个深刻而具象的体会”。 他认为,雕像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那些被风雨侵蚀得斑驳的雕像身上,铭刻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这些文化记忆与朝代的变迁无关,与经济状况无关,每一代人都能够找到自己,“那是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东西,里面蕴藏着一个国家、一个族群的记忆,悲壮的、深沉的、美好的记忆。那时才可以说,我们有了真正的文化投射”。 他把眼光投向了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百家学术不仅构成中华文化的基石,且是迄今未能超越的人类思想制高点之一。我也想让诸子百家造像成为厦门民间家风建设的名片”。 |
相关阅读:
- [ 12-10]教育子女 家长不妨先做勤学者
- [ 11-20]一大波近现代学者文人墨宝在厦大展出 市民可免费观看
- [ 10-12]两位学者合著《时光之魅》 记录欧洲古建筑之美
- [ 10-11]知名文化学者综艺“受宠” 学识修养有助“C位出道”
- [ 08-14]长江学者书画展在厦展出 由教育部组织厦大举办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