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红绿灯 路口也有序
——厦门12岁双胞胎姐妹搞发明捧回国际大奖
姚郏姐妹演示科技创新项目。
东南网12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邓婕 通讯员 陈仲鑫 文/图)日前,在第70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来自厦门一对双胞胎姐妹姚郏不约、姚郏不韦的科技创新发明成果《桥隧组合式十字路口道路》,获得了银奖。这也是我省在本届比赛中唯一获奖的项目。
姚郏不约、姚郏不韦是厦门鹭江新城小学的六年级学生,在教师吴剑辉、王慧萍、柯雅辉的指导下,《桥隧组合式十字路口道路》此前已荣获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十四届宋庆龄少儿发明奖金奖、卢嘉锡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奖项。
如今,年仅12岁的姚郏姐妹已投入新的课业和发明中,她们说:“把天马行空的想象变为现实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发明更多有利于城市建设的项目是我们的目标。”
堵车印象引发科学思考
11月1日,第70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IENA)在德国纽伦堡举行,30多个国家的800多个发明项目参加,中国代表队带去121个项目。由于担心双胞胎的学业,以及办理护照签证时间不够,鹭江新城小学校长郭英俊代表姚郏不约、姚郏不韦前去参赛。
郭英俊回忆,比赛主要以答辩的形式为主,首先跟评委介绍整个项目的设计方案,接着评委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或者疑问,再针对他们的疑问进行作答。最终,《桥隧组合式十字路口道路》凭着科学性、创造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等获得高分,在综合评比中脱颖而出,评委们一致认为,“该科技创新项目颇具人文关怀”。
说起项目的灵感,姚郏姐妹告诉记者,她们家就住在厦门两条交通要道(嘉禾路和吕岭路)的十字路口边上,每当夜幕降临,从窗户看下去,两条长长的、像火龙一样的车流,一直要延续到晚上八九点。
“我们小时候经常靠在窗边看着想着,如果没有红绿灯又不会堵车该有多好啊!”姐姐姚郏不约表达出美好愿景。妹妹姚郏不韦则满心期盼:“爸爸妈妈上班一天辛苦了,希望他们不要在这里等红绿灯,早点回家一起吃晚饭。”
怀着共同的愿望,在一次科技课上,姐妹俩写了一篇科幻般的作文——《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正好被科技创新组的指导老师看到了,老师觉得她们的创意很好,就把这个创意作为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发明项目的思路和课题,加以探究和设计。
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
从科幻作文的诞生到第一具模型的成型,经历了一年。
“我们提出了无数种没有红绿灯的假设,但最终发现,假设成功与否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姚郏不约说。首先,就是如何使车辆不交叉穿行,其次,横向左转车辆如何行驶。为此,指导老师之一王慧萍与她们一起反复画图纸,寻找灵感。
姚郏不约说:“最初,我们设想让高架桥、地下隧道呈十字状,但发现这样车辆交叉性太高,就放弃了该方案。后来,图纸画出经验了,就想出将高架桥和地下隧道巧妙地进行组合,在十字路口构造出高架层,下穿层和地面层,形成桥隧组合式的三层立交道路。”
王慧萍表示,这样的设计最大的特色是解决左转问题;创新在于车辆各行其道。实现四无,即十字路口无交叉、无变道、无障碍、无需红绿灯。有利于更加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并为城市建设道路的旧改造和新规划提供参考。
解决了“两个问题”,那么项目的实用性有多大呢?
王慧萍说:“项目选址最好选在地理环境宽阔的地方,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更改车道速。”
此外,姚郏姐妹的爸爸还多次带她们到多个不同地点的十字路口去参观,使姐妹俩对交通规则实际使用以及几何图形有了清晰了解,让项目与现实需要更加匹配。为了避免该创新项目初步构思的设计结构与他人的专利申请内容有所类似,吴剑辉老师还指导她们上中国知识产权网检索查新,并及时申报实用新型专利。
比别人更早开始科学积累
此次姚郏不约、姚郏不韦的科技创新发明成果捧回国际大奖,不仅是鹭江新城小学的荣誉,也是厦门,乃至福建省的荣誉。
一路关注该项目的郭英俊认为,发明源于生活,姚郏不约、姚郏不韦姐妹平日就能够留意身边的事物,喜欢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变为现实,遇到瓶颈和困难,她们也是坚持不懈地反复思考。
今年的一次科技课,主题是吸管搭桥。为了让桥的承重能力最大化,姚郏不约、姚郏不韦不断翻阅资料做实验,最终在桥的底部搭建了多个三角形,保证了桥梁的稳定性,算出了承重量。还有一次科技课,姚郏不约、姚郏不韦学习到,“如果碘酒滴在面包上就说明有淀粉”,两姐妹举一反三,搜罗出家里多种瓜果蔬菜一一实验。
“科学没有顿悟,我们只是在发明创造上投入了足够的时间,更早开始积累。”姚郏姐妹谦虚地表示。
据了解,此次《桥隧组合式十字路口道路》科技创新发明已得到厦门市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市政园林局和建设局正在着手做城市建设规划。“期待这项设计能够真正地给厦门、福建乃至全国的交通拥堵状况带来缓解。”郭英俊说,“孩子们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这就是我们需要培养的科学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