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港经济 一站式满足需求
高崎闽台中心渔港从无到有,如今水产品年交易额超百亿
20年前,高崎闽台中心渔港还只是一片滩涂。
高崎闽台中心渔港从无到有,如今已成为现代化国家级的中心渔港。
海西晨报讯(记者 陈佩珊 郭钦转)历史上,厦门以海为田。自明朝以来,随着海洋捕捞业的发展,厦门逐渐形成了以沙坡尾、东渡、第一码头等渔货集散地。城市变迁里,沙坡尾、东渡渔船汇聚的场景最终定格在了老照片里。
而厦门本岛西北一隅,一处现代化的国家级中心渔港正像一颗新星冉冉升起。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高崎闽台中心渔港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为了特区发展的独特注脚。
项目建设
从单一功能到国家级渔港
闽台中心渔港建设得从20年前说起。
厦门地处东南沿海,每年都要接受三五个台风的考验。1999年14号台风正面袭击厦门,厦门外海的渔船毁坏100多艘,有的直接被吹到了岸上。在很多人看来,建设一个设施完善的避风港势在必行。
8年探讨,4年建设,位于厦门本岛西北部的一片滩涂开始翻天覆地的变化。项目经历了从避风坞、闽台渔船避风港到闽台中心渔港的升级,楼房、厂房、冻库盖起来了,大规模的渔船避风区成型了……2003年,高崎闽台避风港一期工程完工,厦门高崎闽台中心渔港也成为了由国家农业部批准立项的国家级中心渔港。
后来,厦门水产品生产状况和交易状况、市场需求之间的不相适应也引发了讨论。当时厦门地区年水产品生产量20万吨,年渔业产值15亿元,但当时的东渡水产品批发市场年成交量仅约3.8万吨,成交额也只有约4亿元。
针对厦门地区水产品流通市场发展趋势,新建的高崎闽台中心渔港,为本埠和外埠水产商户提供交易场所及相关服务,满足厦门各商贸市场对水产品的日常需求,并作为闽南地区乃至全省的水产品集散中心,对完善厦门水产品市场体系、发展水产业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于是,闽台渔轮避风港从最初单一的功能定位被调整为“综合性的渔业物流平台”。
防灾减灾
避险中心成船员“临时家”
建成后的高崎闽台中心渔港成了渔船新的避风坞,也成了许多船员们避风期间临时的家。每次台风来临前后,数百船只从四面八方汇聚至此,闽台渔轮避风港管理处作为避险中心的管理单位,做好防台风物资的准备,服务人员安全撤离、安置,一切工作热闹而有序。
每年防台风期间,高崎闽台中心渔港承担着厦门、漳州、广东、香港、台湾等周边地区渔船以及厦金、厦鼓、厦漳航线客轮、游艇的停靠避风。每次进港避风船舶可达600艘至800艘,人员3000人至4000人。
2011年7月11日,位于高崎闽台中心渔港北堤岸边的全国最大、全省首家防台风避险中心正式启用。避险中心第一层为卸鱼棚,台风灾害时转为临时停车场使用。第二层为避险人员安置大厅,场所内配有1000多张小座椅,250张木板床并配有枕头、毛巾被。渔民上岸避险,这里的点心、矿泉水等全部免费供应,满足避险人员吃住等需求。
避险中心第三层为指挥部,配备了大屏幕远程监控设备,可实时观察台风动向和监控渔港内各处具体情况。这里可谓是海上防灾减灾的“中枢”。各相关部门驻点在此,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在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9月,强台风“莫兰蒂”席卷厦门。台风来临前,577艘各类避风船舶开进了高崎避风港避风,船上的3368名船上人员全部撤离上岸。
水产业发展
将打造渔港经济圈
“一个平台、一个中心、一个市场”可以涵盖闽台中心渔港在水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一个平台为对台交流平台,一个中心是农水产品集散及冷链物流配送中心,一个市场即专业交易市场。
距厦门国际机场2公里,距东渡港6公里,南邻厦门火车站北站,东林厦门大桥等,闽台中心渔港以优越的区位优势、海陆空物流条件和渔港完善的配套吸引了众多台轮,在对台合作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1月6日,台轮“金宏兴”运载着400箱台湾渔民公海捕捞的冷冻秋刀鱼来到了闽台中心渔港。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相关报检手续完成,秋刀鱼顺利上岸并存入冻库。这意味着台湾鲜活水产品进入大陆市场的“绿色通道”已经打开。如今,闽台中心渔港已成为海峡两岸及东南亚农水产品的集散地,并通过厦门发达的海陆空物流体系,将农水产品快速配送至全国各地。
2016年12月,依托渔港而建的夏商国际水产交易中心正式开业。这里集批发交易、水产贸易、冷链物流、保税冷藏等于一体,辐射厦漳泉、三明、龙岩、江西、台湾等地,已成为厦门远洋渔业集散基地和大宗远洋渔获拍卖中心,成为海西最现代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
最新数据显示,位于闽台中心渔港的夏商国际水产交易中心每年交易额已超百亿,市闽台渔轮避风港管理处坚持严把质量关,确保厦门水产品质量安全。
目前,厦门已规划依托闽台中心渔港打造渔港经济圈。今后的渔港将一站式满足市民、游客休闲娱乐、餐饮、住宿、购物等需求,展示闽南渔业文化,丰富厦门旅游项目。
亲历渔村巨变
享受发展果实
透过窗,高崎村村民林友谊向记者回忆起十几年前的渔港所在地。“这里一整片都是滩涂,村民们在滩涂上搞养殖,养海蛎、花蛤、血蛤、蛏等。”20岁不到的年纪,林友谊就跟着父亲到莆田、汕头等地买苗种,再回家把它们种进滩涂里。“有些苗要冬天下水里去抛,海风大,气温低,一小会儿手就冻僵了。”
滩涂被政府收回时,有些村民不理解,但在林友谊看来,这就是城市发展。如今,村里的小楼房鳞次栉比。渔港不断发展,来的人越来越多,村民们也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商机。家里的出租房抢手了,每个套间每月收入在500元至800元之间;有的村民在渔港里找到工作,开始了规律的生活;有的村民开起了小炒店,有的开起了小卖部……一个全新的生活圈、经济圈正不断完善着。
十几年间,闽台中心渔港不断发展,附近村民亲历、见证,也开始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