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整治 “臭水湖”变成绿意盎然的生态公园 靠山面海的集美生态资源丰富,辖区流淌着后溪、瑶山溪、深青溪三大溪流,以及许溪、田李溪、东李溪等13条支流。由于各种原因,集美小流域的水质和生态一度遭到破坏,在全市小流域整治的大背景下,集美也迅速行动开展流域整治、落实“河长制”,巩固流域治理的成果。 位于深青溪、瑶山溪下游的风景湖,现在已经变成绿意盎然的生态公园。风景湖最早也叫黄庄溪,曾经因为生态破坏逐渐失去了“风景”。几年前,作为流域整治的重点项目之一,风景湖公园建设及相关截污、绿化项目相继启动。2012年开始,经过整治的风景湖公园逐步投用。 “过去我们把‘风景湖’戏称为‘臭水湖’,如今经过整治,不仅臭味没了,甚至还能在湖上看到白鹭的身影。”住在风景湖旁边的黄庄社区居民吴端真欣喜于这里的变化。风景湖的蜕变,是集美流域整治成效的生动案例。 事实上,流域治理涉及面广,需要多管齐下、系统施策。为此,集美区设立了双总河长制,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带头组织巡河,一线协调解决问题。集美区河长制办公室还与集美区检察院联合,在全市率先设立驻区河长办检察室,组织开展涉河违法行为巡查工作。 为了控制住流域污染的源头,自2012年以来,集美区逐步开展分散式污水治理试点,解决农村污水直排的“老大难”问题。目前,集美区对208个村庄实行了生活污水处理,根据每个村庄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案,这种农村污水治理的“集美模式”,在2016年获得国家住建部“人居环境范例奖”并在全国推广。 科技助力 防治大气污染打赢“蓝天保卫战” 清新的空气是优良生态环境的一面镜子。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集美区的空气质量排名始终保持全市前列,这与集美持续推进“蓝天工程”、加大力度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有着直接的联系。 今年初,集美率先建成全市首个区级网格化大气污染监控平台,通过科技手段和“大数据”打造空气质量分析的“千里眼”。这个平台以每9平方公里设一个监测点的划分标准,在全区共设置了约20个自动监测微型站。通过手机,职能部门人员就能随时查看每个监测点的实时指标数据。一旦哪个点位出现监控数据超标,系统会发出警报,并启动污染源溯源。集美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今年1月该平台运作以来,高效推动了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细化、科学化能力建设,为实现集美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决策依据。 为了加强空气质量管控,集美区在6个镇街设置了生态巡查网格员,并率先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工地、道路扬尘进行巡查,第一时间进行上报和处置。 集美区还充分“借智”,委托落户辖区的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开展污染源解析,提出治理空气污染的有效对策。 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相关部门、各镇街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在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餐饮油烟等污染源防治上取得成效,打赢了一场漂亮的“蓝天保卫战”。 |
相关阅读:
- [ 12-16]厦门集美一男子佯装在寺庙内打扫 盗窃尼姑的手机
- [ 12-14]集美工业学校首届校园读书节启动 校园内书声琅琅
- [ 12-14]集美区召开2019年工作务虚会
- [ 12-14]集美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美术作品展展出
- [ 12-14]用耳朵“看电影”:诠释集美别样的美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