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大叔”能辨认300多种鱼类 陈葆谦家住沙坡尾,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渔民后代,对海鲜研究颇深。“小时候,我家后门一打开就是避风坞,来来往往的渔船很多,我看着渔船进港出港长大,因此比普通的孩子多认识了一些鱼。”陈葆谦说。 陈葆谦的日常工作与渔业毫不相关,但闲暇时间,他喜欢随身携带专业相机逛逛海鲜市场、渔港码头,对各种海鲜进行拍照存档,并做系统的积累资料素材。 十多年前博客流行时,他在上面解答关于海鲜的问题。慢慢地,他发现自己认识的还不够多,于是开始积累海鲜知识,现在能轻松辨认出300多种鱼类,擅长东海、南海鱼类分类辨识,也知道怎样烹饪更好吃。 厦门有一家名为上青本港海鲜的餐馆,老板吴杰货源多渠道广,陈葆谦在那儿拍到200多种海鲜品种。海鲜餐厅讲究“不鲜不食”,以及“不时不食”,所以到手的鱼要鲜、活,状态良好。“比如,所有鱼鳍要张开,触须和颜色都生动活泼,这种状态下拍照片,有时连专业人士也未必有机会。”陈葆谦说,对比来看,许多专业书刊或网站的图片,多以冰鲜状态为主。 别人旅游逛景点,陈葆谦则喜欢去逛当地海鲜交易市场,甚至凌晨去。“我去过基隆和澎湖的鱼市场,凌晨两三点开市就过去,想看看当地主要的水产品品种。” 放什么料理 他都了然于心 陈葆谦长期研究搜集鱼类信息,哪些鱼可以食用,肉质口感如何,适合什么料理方式,他都了然于心。 在纪录片中,他也介绍了一种八市较为少见的海鲜——鹤鱵。“由于鹤鱵肉质较为松散,油煎或者油炸最好吃,味道着实不错。”他说,鹤鱵鱼体上较容易有寄生虫,不宜生食。 在厦门的海鲜市场,市民或许会见到这样一种长相奇特、“似手又似足”的海鲜,乍一看好像不能吃,想吃又不知该如何烹饪。 陈葆谦介绍,这种海鲜叫龟足,俗名佛手贝、观音掌。不少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挺喜欢吃,吃的是龟足的柄部,一般是白灼或爆炒,当做下酒小菜,把外面的硬皮剥掉,里面是一块白肉。“这块肉口感紧实,有点像蟹肉味,吃时就像嗑瓜子一样。” “海鲜大叔”就是一本“行走的海鲜活字典”。 |
相关阅读:
- [ 11-12]双11消费火爆 厦门市民线上忙抢购 线下最爱美食
- [ 10-29]厦门翔安首届"圩"日文化节暨美食嘉年华将于11月3日开幕
- [ 10-26]陈晓卿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对比中西美食味道
- [ 10-24]中马合作推出马来语版中国美食纪录片《丝路上的美食》
- [ 10-16]厦门薄饼亮相法国美食节 这道美食大受欢迎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