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靠着果林不仅还清贷款 还培养两个孩子上大学 刘炳月二三十年前就开始在黄地村种柚子和橘子。十几年前,在与其他果农和采购商交流的过程中,他了解到南靖有一位果农,培育的脐橙种苗品种优异,生产出来的橙子口感非常好。 得知消息后,刘炳月马上雇车到南靖购买种苗。到了之后,刘炳月才发现,途经的山路崎岖险峻,汽车没办法开上去,他又在当地雇了一辆摩托车才到达培育种苗的基地。到达目的地后,刘炳月发现,崎岖的山路只是第一道考验,那位果农由于种苗数量不多,所以拒绝销售种苗给他。 “长途跋涉,为的就是求得脐橙的种苗,怎能空手而回?”刘炳月多处打听,找到了四个与那位果农认识的朋友帮忙做工作,终于打动了那位果农,销售了100株种苗给刘炳月。 回忆起种植果树的经历,刘炳月说,当时通往果林的山路狭小,而且还没有铺水泥路,给橙树施用的肥料要一袋一袋从村子徒步挑到山上,单趟行程用时将近一个小时。而且,为了让新种的橙树植株长得壮实,果树头四年是不能结果的,这对于当时还贷款的刘炳月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心理考验。 经过四年的耐心等待,刘炳月种的脐橙终于迎来第一次收成,也卖出了好价格。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刘炳月的橙子依然俏销,但他并没有坐地起价。刘炳月说,很多客户都是回头客,认识了好几年,大家都成了朋友,有些客户还经常开车带着茶叶到山上和他泡茶聊天。 靠着这片果林,刘炳月不仅还清了贷款,还将自己的两个孩子培养成了大学生,并且有了各自的事业。如今58岁的刘炳月,还坚守着自己的这片果林,每天日出上山管理果林,日落下山回家。“不求大富大贵,种点果树就图点乐趣。”刘炳月说。 链接 黄地村脐橙曾遇滞销 报道后引起关注 2013年底至2014年年初,黄地村脐橙丰收,该村300多户果农收成了50万斤脐橙。可是,数十万斤口味极佳的脐橙堆在果农家里卖出不出。本报记者得知后,立即赶赴黄地村了解情况,并于2014年1月13日刊发了脐橙滞销的报道。 报道一经刊发便引起了市民的关注,他们主动与果农联系购买脐橙。在本报的推动下,脐橙销售渠道得到了拓宽。有果农感动地说:“市民开车来到黄地村,跑几十里山路,只为买几十斤脐橙,他们太有爱心了!” |
相关阅读:
- [ 12-03]厦门集美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摄影作品展昨开展
- [ 12-03]厦门集美:移风易俗入民心嘉庚故里清风扬
- [ 12-02]传播文明风尚 厦门集美30名“零交通违法”好司机获表彰
- [ 12-02]厦门集美街道普及防艾知识 青春红丝带走进高校
- [ 12-01]《集美歌赋》面世 收录作品与厦门集美相关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