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复苏文化适应城乡变化
——海沧东孚农村转型中的文化治理实践
东南网11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周思明)11月20日晚,一场以“维护社会稳定·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文化下乡文艺汇演活动,在厦门市海沧区东孚街道后柯村热闹开场。由本土群众演员带来的精彩节目,结合有奖知识问答等形式,将扫黑除恶的理念和意义化入观众心田,大大增强村民共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园的意识。 类似的汇演晚会,今年以来已经在东孚街道凤山、鼎美、贞岱等村居举办了6场。“我们希望通过农村文化的振兴,提升村民的精神生活品质,尽快补齐短板,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和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齐头并进。”东孚街道党工委委员、副主任郭翔宇对记者表示。
东孚街道以政府购买服务等各种方式,充分发动文化协会组织的力量,营造宽松活泼的文化氛围,搭建丰富多样的文化阵地,在新的社会形态中重构文化体系,全面激活民间的文化活力,让民众再次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
乡村巨变:从小渔村到大城区
自从1989年海沧台商投资区成立以来,东孚这片曾经的渔村在不到30年时间内迅速崛起,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中型城区。
曾经的郊野乡村迅速变身为热火朝天的项目工地,现代化小区的高楼拔地而起。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海沧区在2015年撤销东孚镇,设立东孚街道办事处。
与此同时,征迁改造也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财富。
2008年,凤山社区(时为“凤山村”)年人均收入仅为6788元,到2017年,这一数字已经翻了四倍,飞涨到28829元。
随着地价攀升,类似数字还在不断上涨。“最近3年,我们发放的征迁款就有20亿元左右。”东孚街道相关负责人透露。
拆迁后,许多村民一夜之间坐拥万贯,搬进了现代化小区,过上了让很多城市白领都羡慕的生活。但是,社会结构和生活习惯的颠覆,却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高楼林立的天竺社区,是东孚街道各村居拆迁人口的集中安置地。“社区很多住户彼此之间都是相熟的乡邻,但是搬进小区后,他们即便住在同一栋楼也很少串门,很多老人甚至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天竺社区原党总支书记柯希霈曾向记者透露见到的种种“怪象”——有的把牛牵进小区,有的在阳台上种菜养鸡……他们在身份上“洗脚上田”成了社区居民,但在心理和生活习惯上却来不及适应这种变化。
中年人和青年的问题来得更加严重。“突如其来的财富,让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动力,成天不务正业喝酒赌博,产生‘懒惰病’;嫉妒攀比他人的拆迁额度,产生‘红眼病’;大手大脚开销,甚至赌博欠债后又找上政府,产生‘无赖病’。”东孚街道相关负责人向记者总结道。
如何让村民尽快完成思想上的转变?成为东孚街道办亟需破解的问题。
思路转变:寻根传统 文化先行
刚到知天命之年的陈原来,可谓是东孚乡村巨变的见证者。
作为东孚街道莲花村人,他自幼就在闽南文化传统中濡染成长。
“以前闽南农村一点也不无聊,而是恰恰相反,农村的文化需求非常旺盛,农民的文化生活非常丰富。”陈原来对记者说。
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传统民俗文化后继乏人,他便开始收藏闽南农村旧物,整理保护民俗文化项目。2015年,他索性发起成立了东孚民俗文化艺术协会(下称“协会”),专注于本土文化传承事业。
街道一级的单位拥有自己的民俗文化艺术协会,在海沧乃至厦门都绝无仅有。对于东孚来说,这个协会的成立更是恰逢其时。
2016年,海沧响应“坚持文化自信”的号召,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弘扬耕读文化,建设幸福家园”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拉开复兴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序幕。在这一形势下,东孚街道也制定“文化兴街”的思路,积极向传统文化寻求解题思路。
而陈原来的协会,为东孚街道“文化兴街”工作提供了现成的样本和抓手。街道办找到陈原来后,大家迅速达成共识,要努力创设平台,让传统文化尽快拥有新的舞台,重新凝聚民众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以文化自信振奋人心、鼓舞斗志。
东孚古属同安县,众多闽南大姓在此聚族而居。东孚街道将散落在各个村居的家规家训挖掘出来、整理起来、宣传开来,还策划举办了一系列家风传扬活动,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并以点带面,让好家训、好家风持久广泛传承。
此时,协会也已经在东孚发展了数百名会员,培养了一批传承闽南耕读文化的优良苗子。在东孚街道文化站的支持下,协会积极开展公益培训,开办民俗舞蹈、五祖拳等特色课程,组织各类公益汇演、“文化惠民”下乡活动,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深入推进的耕读文化传承工作,为东孚重新掘开了源源不绝的文化源头,为文化兴街工作的进一步升华提供了不竭动力。
乡风蝶变:共创共享 文明蔚起
“东孚民众不是没有文化,只是不适应变化。”立足这一判断,东孚街道办创新思路,以创建平台阵地、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广泛激起民间文化活力,让共建共享的理念全面渗透到文化建设和传承之中。
在硬件设施方面,东孚大力投入,在街道办办公楼中开辟6300平方米的东孚街道文化中心,不仅设立东孚影像馆、消防教育馆、党群活动服务中心等主题教育阵地,还设有33间功能室和大中型活动场所;此外,积极推动社区书院建设,全街道13个村居有8个已建成社区书院和“四点钟学校”,3个在建,形成立体化的设施体系,为民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充足空间。东孚的文化设施甚至吸引了区一级文化单位的入驻,2017年底,位于街道文化中心的海沧区全民国防教育馆正式开馆,成为全区全民国防教育的中心阵地。
在征迁任务最集中的凤山社区,东孚街道通过上级资金支持和自有资金筹措,共投入近500万元,将原凤山小学改造提升为凤山书院,建成集家风廊、村民操场、文体活动小公园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文化综合体,受到凤山居民和外来人员的热烈欢迎。
而在文化活动方面,东孚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以陈原来的协会为平台组建了腰鼓队、高跷队、大鼓凉伞队等12支文艺队伍,会员达200多名,在各村居轮流频密举办主题展演活动。今年春节,东孚街道举办的迎新春大型民俗文化踩街表演,就组织了17个民俗文化方阵进行巡游,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重要的是,东孚几乎所有的文艺展演活动,几乎都是由民众自发组织、志愿排演。“在展演现场,演员和观众往往都是邻居亲友。”东孚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形式复苏了文化的民间性、自发性,让文化拥有了丰厚的土壤和高度的黏性。
在以亲情、乡情为纽带的文化肌理作用下,赌博、酗酒等情况渐渐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美如天籁的歌声,是律动曼妙的舞姿,是笔走龙蛇的书法,东孚街道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海沧农村地区在城市化转型和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文明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