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六旬老人“操盘”基金会 发放上亿元奖助6万师生
厦门市教育基金会成立30周年,今天为您揭秘它背后的传奇
从10万元起家到如今资产2.57亿元
资助困难师生很慷慨,对自己却很抠门
没“丢”过捐赠人一分钱,30年来零投诉
美国建东银行吴振声董事长及夫人黄女士看望受助学生。
市教育基金会现任理事长潘世建(左二)走访贫困大学生。
厦门戴尔公司义工家访困难学生。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佘峥 图/通讯员 郑智伟)明天,厦门市教育基金会将举行庆祝成立30周年座谈会。
1988年9月,厦门市教育基金会成立。它是福建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慈善组织,主要用于奖励和资助老师和学生。
30年来,这个以10万元起家的基金会,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底,资产总计2.57亿元,净资产2.55亿元。它也是最慷慨的基金会:30年来,获得该基金会奖助的师生超6万人次。它还创造了两项纪录:没有“丢”过捐赠人一分钱,还“零投诉”——没有因为资助不公而被投诉过。
而且,不为外界所知的是:这家基金会是由一群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运作的。
今天,我们带您去认识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基金会。
不“丢”钱
捐赠人的钱一分不少还实现保值增值
虽然是民间组织,但市教育基金会的“出身”并不一般——从一开始,市政府选派一些离退休的市级老领导担任基金会理事长:几任理事长分别是市政府原常务副市长张可同,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庄亨浩、王榕,现任的理事长是市政协原副主席潘世建;市教育局负责派人主持日常事务,市教育局老领导李永裕、黄守忠、张亚梅先后出任常务副理事长。
30年来,市教育基金会基本上就是由这样一群平均年龄超60岁的人操持、运作——他们首先要募集资金,再通过财务管理实现保值增值,最后奖助师生。
这里还有个背景:30年来,其他地市的很多这类基金会,有的发展缓慢,有的血本无归。但是,厦门市教育基金会非但没有“丢”过捐赠人一分钱,还通过财务管理实现保值增值,有人称之为“理财高手”。
市教育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张亚梅说,我们其实对经济一窍不通,靠的是严格的管理制度。
这家基金有严格的制度规定,投资的不同金额的理财产品,要经过不同程序批准。他们还成立理财小组,聘请厦门各大金融机构的理财专家参与,确保资金安全和有效管理。
很“省”钱
基金会以“抠门”著称运行花费低于3%
往回看,30年来没有“丢”过一分钱,不仅是理财手段高超,这家基金会还以“抠门”著称。
按照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基金会日常的办公费和其他行政性费用可以达到当年总支出的10%,但过去五年,厦门市教育基金会的这一比例最低为1.02%,最高为2.5%,都控制在3%以下。
这是靠一笔一笔省下来的。不少受捐助者第一次到位于湖滨南路的基金大厦,都大呼意外:虽然名为“基金大厦”,但基金会只“蜗居”在半层楼的几间办公室,其他属于基金会的楼层都被出租,租金用来奖助师生。
他们连电话费都要省。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基金会吵得不行——只要有一个电话打进去,办公室所有的电话响成一片。原来,早前电话是按部收月租的,基金会只舍得安装一部电话,再通过内部布线连接到每个办公室。
有时,“抠门”都不够。基金会刚创办时,创始人张可同、李永裕一度要挤公共汽车去游说老板募捐。曾任厦门市教委主任的李永裕还把捐款的华侨请到自己家中,做他们“记忆中的”加力鱼煮面线。
那些当过市领导的理事长离退休后到了基金会,意味着他们要到处求人“化缘”,甚至要学会新的说话方式。
不久前,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王金水撰文道出其中缘由。他认为,这一切源于“善心”!他说,他们深知:权力是一时的,钱物是身外的,做人才是长远的。
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党组书记张亚梅的一席话能代表大家的心声。她说,每当看到一批又一批的贫困孩子,因为我们的帮助而顺利进了大学,就感受到工作的全部意义。助学会上,看到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和晶莹的泪花,不知不觉就有一种使命感——你是在为贫困的孩子做事,你的工作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
会“花”钱
资助审核严格把关
从未被投诉
市教育基金会还创造一项30年纪录:零投诉,即没有人投诉它颁发的奖助学金不公平。
这家基金会目前拥有专项资金、专项基金111个,即捐款人委托它来管钱。只要是教育基金会提供名单,不少捐款人就直接拨款,他们相信基金会提供的每一位资助的贫困学生,都经过了认真审核把关。
张亚梅介绍说,确定每一位资助对象要经过四道程序:第一,找学校了解学生;第二,找民政部门和乡镇街道看档案;第三,由基金会工作人员组织志愿者实地调查;最后,公示七天,让群众监督。
调查的认真程度出人意料。今年,厦门一位贫困大学新生因使用苹果手机,差点无法获得资助——志愿者入户调查时,一眼就看到孩子用的是苹果手机。后来经过核实,原来手机是他亲戚送的,资助才得以继续。
潘世建也是上门调查的“志愿者”之一。有时,他是撑着雨伞完成入户调查的——外面下着大雨,申请资助的孩子的家里也下着小雨。
某种程度上,潘世建并不是完全为了“摸家底”。他有句口头禅:捐资助学绝不仅仅是给钱就了事,还要“用心”“用情”。这几年,他都会带着捐助企业的负责人以及爱心人士,到受资助的大学新生家里走访慰问。
去年,翔安的小黄同学是他们走访的对象之一。黄同学从小脊柱呈S侧弯,一直没有得到医治。当众人告别时,小黄以为家访只是例行公事。不料,一周后,潘世建已经帮小黄联系好医院,要为他治疗脊柱问题。
每次家访后,市教育基金会还专门召开会议,希望企业家们能和大学生“一对一”结对,男企业家对接男学生,女企业家对接女学生。这并不只是金钱上的资助,更多的是心灵帮扶。
潘世建说,他知道,不少家境贫困的孩子虽然表面是笑着,但内心还是有些自卑,他希望通过“一对一”来帮助这些孩子向外界敞开胸怀,最终找到幸福生活。
【特点】
受资助准大学生
七成是外地户籍
近20年来,市教育基金会更多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扶助贫困大学生成为重点,而且资助对象不看户口。
最近一两年,市教育基金会资助的准大学贫困生,非本市户籍至少占七成。外来娃急剧增多的一个原因是,有的基金会只愿意资助本市户籍,市教育基金会把贫困外来娃的资助都揽来了。
市教育基金会认为,不能以户口来区分资助对象:他们都是父母的孩子,而且进城务工人员中困难家庭比重更大。
成立大病教师资助金
已资助159名教师
2015年,市教育基金会成立大病教师资助金,以往的资助一年只发两次,有一次他们准备出发去慰问时,发现名单的14个人已有10人告别人世。
从今年开始,只要老师有需要,基金会马上研究给钱,为的是和疾病赛跑。
自2015年来,基金会已经筹集大病教师资助金1500万元,共资助10批159名大病教师,资助金额达244.6万元。
【特写】
天使“投资”人:
我不要回报,
你们替我读书就好了
钟陈淑琴看望受助学生。
去年,在市教育基金会领取了3000元“王淑景王文斗奖学金”后,厦大学生小琪在公交站等车。这时,她突然发现身旁候车的一位老人很眼熟,悄悄问同学:那位不就是刚才为大家颁奖的王奶奶吗?
这位在公交车站候车的捐款人,就是“王淑景王文斗奖学金”的捐款人代表王丽云。这让获奖的年轻人大吃一惊:他们原以为捐赠资金的人非富即贵,肯定有豪车接送,难以想象一掷千金资助学生的人过着如此普通的生活。
“王淑景王文斗奖学金”是厦门市教育基金会收到的第一笔捐款。1988年,由香港尧阳茶行的王灿云女士捐赠200万港元设立。30年前的200万港元,价值非同一般。基金会的老师后来到香港才发现:在香港,尧阳茶行是一个门面不大的企业,王灿云也不是“大有钱人”。
“洪恭仕洪文发教育基金”也是市教育基金会中一个年满30岁的基金,捐赠人是新加坡华侨洪恭仕、洪文发叔侄,每年在厦门捐助10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四年学业。30年来,即使在他们自身企业经营困难时,也从未间断过。
去年3月,基金会的老师像往年那样把获奖名单发给洪文发,再发短信通知他。洪文发很快回短信:没有问题,可以往下安排。
不过,这以后就再没有洪文发的消息,直到7月才得知:洪文发5月病故了。原来,3月底洪文发已病重,那条短信是在做最后安排:“洪恭仕洪文发教育基金”可以一届一届安排下去。
“天使投资人”是用来形容给创业团队资金的投资人,厦门市教育基金会30年来也有数以百计天使“投资”人,只不过他们追求的是另一种“投资”的回报。
“陈剑渊王耐助学金”的捐款人钟陈淑琴是马巷人,和丈夫赤手空拳到新加坡打拼,2001年来厦设立助学金。每年,钟陈淑琴参加陈氏助学金颁发会,都要告诉学生:我没有读多少书,我只希望你们替我读书。我也不要你们对我回报什么,只要你们大学毕业后把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一份给我做纪念,就好了。
市教育基金会的捐助人中还有“工薪族”。5年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原校长高维真在自己80岁生日完成一件事——用退休金每年捐2万元,资助考入大学的贫困高中毕业生,一定就是10年;市公安局退休干部王大雪家里并不富裕,却一直用退休金资助学生,辞世前留下遗言要女儿将善事继续做下去。
【数字】
启动资金:10万元
厦门市教育基金会最初是吃“百家饭”长大的——1988年,厦门市教育基金会成立时,厦门市政府拨款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并倡导全市机关干部开展“一人一月一元”的捐资活动。蔡望怀当时担任厦门市副市长,他不久前回忆说,不要小看那时的一元钱——当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约100元。这一活动共开展三年,为市教育基金会募捐411.2万元。
现有家底:2.57亿元
目前,厦门市教育基金会的资产总计25700.23万元,净资产25571.91万元。
资助人数:超6万人次
30年,获得该基金会奖助的师生超过6万人次。那么,市教育基金会到底花了多少钱?有个数字可以作为参考,2017年奖助师生1714万元。最近几年,每年奖助金额都是1000多万元,因此有人估计30年累计应有数亿元——当然最开始的一些年份,奖助金额没有那么多。
级别评估:两获5A级
日前,福建省公布全省性社会组织评估结果,厦门市教育基金会继续获得最高等级的5A级,而且在全省各类基金会中得分最高。这也是厦门市教育基金会第二次获得5A级。这一“五星级”评估,五年评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