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剑辉老师和他的学生在科技比赛的现场。
人物名片
海西晨报讯(记者 庄雅君 王德赛 通讯员 姚晓青)吴剑辉30多年来,科技教育硕果累累,获奖无数。今年,由他指导的厦门市鹭江新城小学的创新项目《桥隧组合式十字路口道路》荣获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十四届宋庆龄少儿发明奖金奖;同时,指导双十中学学生发明专利作品《带卫星定位及语音对话功能的充气救生衣》,获得第十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中国宝武青少年发明奖的专项奖。
他长期从事科学教育工作,35年如一日;他为了让学生更好学习,自学英文自编教材;他带领学生拿下了诸多重要赛事大奖。他就是厦门市滨北小学的退休老师吴剑辉。他曾在厦门多所学校任教,也教过数学、科学、计算机等学科,但不变的是对科学教育的执着。他也因此被学生们称为“一辈子的导师”,深受学生喜爱。
重视科学创新教育
读高中时,吴剑辉的成绩就很好,是一名十足的“学霸”。1983年,吴剑辉参加了在广西南宁的第一届创造学学术讨论会暨创造学研究班学习,受到启发,从此走上了科学教育的道路。
回厦后,吴剑辉在厦门市大同小学指导学生完成了第一件科技创新作品。他创作的《卷笔刀的小改革》荣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和科学讨论会发明作品二等奖、省市一等奖;同时,他也在校内建立起青少年科技工作室和科技展览室,将之作为“创新大本营”。
从那以后,吴剑辉便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种青少年科技活动竞赛。除了像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样的常规赛事外,还指导学生开展“三小”(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活动,并不断参加航模比赛、计算机比赛之类的“冷门”赛事,全面培养起学生对科学的爱好与兴趣。1987年,吴剑辉被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协评为“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
尽管已退休10多年,但在学生眼中,吴剑辉是他们的科学启蒙老师,是他们“一辈子的导师”。
自学英文自编教材
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科学初次走进中国,国内除了极少数精英知识分子外,知道计算机的人寥寥无几,吴剑辉是一个例外。他对这一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参加了厦门市科协首次举办为期2天的计算机培训班,从那里获得了关于计算机知识的第一手材料。
1988年,厦门市科协、教育局首次举办小学计算机LOGO编程竞赛活动。吴剑辉想要带领学生们去参赛,却发现没有适合小学的培训教材。于是吴剑辉打定主意,决定自己上阵,亲手编出一本教材来。他到新华书店购买了相关的参考书籍,开始自学编写,由于参考资料大多是英文,他只得自学英文以便阅读。
吴剑辉自编的教材有很强的针对性,让学生们获益匪浅。竞赛结束,厦门市滨北小学当年荣获团体第一、第二名(团体为3人一组),6人包揽了个人赛前6名的好成绩。
尽管成绩斐然,吴剑辉却很低调。他的话题总离不开学生、科学,仿佛这两样东西便是他生命的全部。他说:“孩子、科学,都是国家的基础。和孩子、科学在一起,我很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