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建议 养老主攻方向仍在社区居家养老 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市人大内司委的问卷调查显示,厦门人“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不断弱化,仅有21%的人认为应当依靠子女赡养解决个人养老。大多数人不愿增加子女负担,认为不能对子女期待过高,子女精力有限。专家说,代际赡养的传统正在转变,这也对社会养老提出了更高要求。 无论国家层面还是各级地方政府,均已认识到养老的重要性,广大人民群众、各界专家学者都高度关注国家养老政策、社会养老和个人的养老安排。那么厦门养老工作的主攻方向在哪? 市人大内司委调研显示,无论国外、国内,还是厦门,“9073”(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的养老大格局是当前的主要现状。目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厦门仍将会是以居家、社区养老为主体。“这一现实应成为今后做出养老服务行政、经济决策的主要基础,满足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诉求,应成为政府管理、社会发动和市场服务的主攻方向。”市人大内司委有关人士说。 这一思路,与厦门老龄事业、养老服务发展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相吻合,厦门明确提出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厦门也基本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关键词1 社区居家养老 问题:建了很多,市民获得感却不明显 建议:问题导向,精准服务提升质效 “厦门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设,投入相当大,不少日间照料中心、居家服务站、农村幸福院建得很好,各种硬件配套设施都很不错,可实际入住或使用率却低。为什么?”一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提出她的疑问。这现象引起很多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的关注,他们在调研中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足程度与政府投入规模不匹配,“政府投了很多钱、建了很多项目,虽然有一些效果,但市民的获得感却不够明显。” 市人大内司委的调研报告提出症结所在:主要原因在于重建设、轻运营,服务不够精准。问卷显示,仅29%的人认为所在社区能够全部或基本满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一位市人大代表说,许多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更像是老年活动中心,经常开展一些文体活动,老年人亟须的就餐、就医服务却不能有效解决。事实上,问卷显示,老年人最需要的三大服务便是就医、宜居和就餐,分别占63%、42%、37%。 尽管目前,厦门大力推进家庭签约医生服务,但仍不能完全满足社区居家养老的医疗需求。厦门重点人群中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率高达73.83%,“但因家庭病床服务尚未推开,签约老年人还需到社区医院就诊,许多行动不便的老人的就医问题仍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一位市人大代表直言。 众多代表建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需进一步提升质效,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服务,不搞形式,老人急需什么就解决什么。日间照料中心等社区居家养老项目建设,在场所选择上要就近,在服务项目上要有效,真正起到照料老人的功能。 关键词2 机构养老 问题:有的一床难求,有的入住率低 建议:大力推动普惠型养老机构 目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社区居家养老是厦门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市人大内司委的问卷显示,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专家说,这表明养老专业化需求正逐步释放。 选择机构养老的意向中,4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因为养老院可以提供更周到的医、养服务。代表们在视察中也发现,部分养老院因较先进的护理理念、护理水平得到老年人的普遍认可。目前,医养护一体的养老机构已成为厦门养老机构的主要类型,75.8%的养老机构内设有医疗机构。 但是,一道门槛摆在不少老年人面前,让他们面对养老机构心动却退缩。问卷显示,主要原因在于收入局限。厦门多数老人退养金不高,63%老年人能够承受的养老机构收费标准在2000元/月-3000元/月之间。养老机构信息统计问卷显示,厦门现有养老机构入住率在80%以上的占32%,入住率在50%以下的占到50%。 调研中也发现,公建公营的养老机构因管理规范、医护人员占比高、费用低廉,往往一床难求,而部分中高端民办养老机构虽设施较好、环境优美,但管理、服务跟不上,费用又偏高,入住率较低。 “要像建设普惠型幼儿园一样,大力普及普惠型养老机构,政府加大投入保障养老刚需,完善监管制度,降低老年人入住成本,让老人住得起、住得好。”一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中高端养老机构则要大力提升管理与服务,明晰市场定位。 |
相关阅读:
- [ 09-27]厦门市人大视察厦门数所医院智慧医疗情况
- [ 09-22]厦门市人大常委听取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情况
- [ 08-29]省级培训在厦开班 推进新时代乡镇街人大工作上新水平
- [ 08-25]厦门市人大常委检查燃气安全 推进老旧小区“瓶改管”
- [ 08-07]思明区人大强化监督 助力法治建设“提档增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