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福建日报厦门观察 > 正文

厦门集美新城:新理念解决城乡污水难题

2018-09-25 15:00:50陈挺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厦门杏林湾流域集美新城滨水西岸污水处理项目全景。

全国人大常委会来厦执法检查时调研集美新城核心区污水处理站——

新理念解决城乡污水难题

东南网9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挺 通讯员 朱仕聪)9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来闽检查福建贯彻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情况时赶赴厦门,实地检查了厦门集美新城核心区污水处理站、厦门“蓝色海湾”整治修复项目、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检查组一行对集美新城核心区污水处理站评价颇高。这个分布式处理站对污水就近截留再生处理后回用,有效减少了陆地对城市河流水域和海洋的污染,而传统的远距离输送污水投资大、风险大,最终还是要排入海洋,这种建设模式真正解决了城乡污水处理难题,值得推广应用。

事实上,包括集美新城核心区污水处理站在内,由中联环股份有限公司独创的这一“分布式埋地组合生态技术”,近年来已先后完成200多座污水及再生水生态处理系统工程项目,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关注。

破解水体治理难题

生态型治理新理念带活杏林湾

走近丛林掩映的集美新城核心区污水处理站,绿意盎然,清澈的小溪流如玉带般穿梭在林荫间,仿佛置身小洋房小别墅,不仔细观察,你很难把它同污水处理站联系到一块。

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地下是潺潺无声的污水处理站,无噪声、无臭味,与周边环境友好自然和谐融为一体,出水标准达到地表水准四类的高标准,除了选址便利、建设快速,投资灵活、运营简单外,其就近收集、就近回用、就地生态补水,循环再生的治理理念也引起了检查组的浓厚兴趣。

杏林湾水域面积有6.9平方公里,素有“厦门西湖”的美誉,由于历史的原因,该区域难以形成完整的污水管网收集体系,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杏林湾,造成整个湾区水系的严重污染,老人们说,几年前这里的水还在发臭,而短短的一段时光,杏林湾被重新带活,焕发往日的勃勃生机。

让杏林湾6.9平方公里水体发生巨变的,正是中联环倡导的生态型治理新理念,以及杏林湾上游及周边农村、城镇分布的几十处大大小小的生态型水处理站。

厦门市委市政府、集美区委区政府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多方论证后,最终决定采用中联环就地截污、就地处理、就地回用的生态补水方案,在杏林湾流域内规划建设了13座(5000~3万吨/天)污水再生处理站,利用原来转输泵站的地址建设再生处理站,节省或减少了原泵站及污水大管网的投资和降低远距离输送的成本,快速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使杏林湾的水质在短时期内得到改善和大幅提升,彻底解决了杏林湾的黑臭问题。

仅滨水西岸一座“美丽的小公园”,每天就可以处理污水2万吨,经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已达到国家地表水准四类以上排放标准,全部回用于周边市政绿化、道路冲洗,多余的还可作为生态景观用水补充至杏林湾流域。

事实上,整个集美新城每天产生的20万吨生活及工业污水,就是靠这些生态型水处理站处理成为可再生水资源。

走出“就水论水”的死胡同,以扎实的理念创新和思路革新,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手段,从污染源、水处理设施、生态修复入手,系统解决黑臭水体、农村水环境及流域环境污染问题,标本兼治、系统整合,破解水体治理难题,中联环生态型治理新理念带活了杏林湾。

分布式埋地组合生态技术

多系统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践行者

“我们要做的,就是政府头痛的、民众关注的、投资者喜欢的、中联环能解决的环境综合污染治理和修复问题。”中联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义泉如是表示自己的城市生态修复理念。

事实上,这样的理念形成,观念转变,如何渗透在具体的建设之中,绝非一日之功。

在规划层面上,注重系统解决污水分布处理与集中处理的关系问题。为此,厦门市规划委、发改委、市政园林局等部门经多次研究讨论,提出污水生态型区域治理的先进理念,最终规划在杏林湾流域就地建设分布式污水再生处理站,原进入杏林湾的排洪渠分段设置截流沟和截留污水泵站,将旱季污水和初期雨水全部截留进入就地建设的生态型区域处理站进行处理,出水达到生态补水标准就近补入杏林湾水体。

目前,杏林湾流域已建成污水生态型区域处理站8座及56座村庄污水生态型处理站,处理规模达到13.0万吨/天,近期再增建4座中等污水生态型区域处理站,规模10.0万吨/天,合计总规模可达23.0万吨/天,补入杏林湾流域让水质逐步恢复,整体水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在建设层面,我们认为,水环境治理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工程建设,更重要的是建设+服务的比拼,系统的解决问题。”中联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培勇说。

为此,中联环致力于技术创新,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出“分布式埋地组合生态技术”,充分模拟微生物、土壤、植物及空气和阳光紫外线等功能组成的生态净化链,重建水体自净、再生的能力,体现自然生态综合自净的原理和生生相息、循环再生的功能,改变了传统污水厂对周边环境带来的二次污染,提升了处理站周边环境的生态品质和土地的商业价值。

力求解决环保的邻避效应,力求解决污泥和臭气污染问题,这一全新技术鲜明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零占地,处理站建在绿化带下,基本不占或很少占用城市空间;零距离,处理站的红线就跟城市中心五星级酒店红线仅差一条马路的距离;零转输,节省大量管道的收集及泵站转运;零排放,作为河道和湾区的补水源;零污染,对周边环境没有污染,解决污水深海排放的痛点和监管难点。

在运营层面,将项目建设、运营在招标中与EPC、PPP、BOO等相结合,并在政府支持下加快分布式生态型水处理项目的建设与推广。

急政府之所忧,想民众之所愁。从水处理综合解决到水环境系统整治,从市政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到垃圾渗滤液、黑臭水体流域整治领域,提供一揽子的生态解决方案,做国内最具竞争力的环境综合整治解决方案提供者和产业资源整合者,中联环将眼光投注得很远,脚步放得很长。

打破传统污水处理模式

全产业链生态型综合治理模式走向全国

在先进的突出理念支撑下,中联环打破传统的污水处理模式,摸索出全新的“厦门模式”正日益引人侧目。

新城区开发,污水管网无法快速形成;老城区,人口暴涨,污水量激增,用地紧张,管网改造难度大,老污水厂无法扩建,升级改造困难;农村污水,排放分散且面广,污水横流,没有排水渠道,管网修建成本高。如果还用老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只有改革才有出路。

环保工程的调试及运营是保证出水达标的最重要环节,针对水处理项目的建设及管理,中联环打破了传统污水处理项目设计、采购、建设、运营各环节条块分离的旧模式,以企业的主动作为和担当,果断采用更具责任感的建设管理模式——“EPC+O”模式(设计—采购—施工—运营一条龙)。

“从前期规划到后期维护的全产业链服务,增强了项目实施的协调性与运营的高效性,有效地解决了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等环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避免了传统模式各环节分离,导致责任不清、互相扯皮等问题的发生,实现了对项目整体的有效控制,确保项目建设及运营效果。”刘培勇介绍说。

在埭溪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记者看到,通过污水就近收集管网,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统一收集,经过地下调节池、生化膜处理等工序处理后,形成清澈透明的再生水,再经生态处理成“生态水”,水质达国家A级以上标准。

刘培勇表示,针对这样的污水管网不完善的城市新城区和农村小城镇地区,我们提出了创新的“葡萄串”理论,改变传统“大集中”的污水处理方式,采用将污水资源化分散处理、就近回用的新型模式,既节约大量传统污水厂需要泵站及远距离传输的大口径管网费用,又可以节省后期的运行管理费用,形成科学合理、模块组合、分散消化、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回用完整系统,为减轻市政和环境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先进的“EPC+O”全产业链服务模式、独创的“分布式埋地组合生态技术”,创新的“葡萄串”分布理论,最终形成了厦门水环境治理技术和水环境设施综合运营的全新模式。

在这样的模式运行下,处理站与城市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做到新城区建成一片,环境改善一片,生态修复一片的良性发展;处理站利用公共绿地建设,与周边环境零距离接触,对环境影响零污染;就地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这样的整体系统解决方案,正是中联环在水环境治理近二十年的创新实践中对厦门的独特贡献,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水资源专家王浩的评价,厦门的水源整治已走出了国内其他一些城市“就水论水”的死胡同,通过大批分布式生态水处理系统的成功建设,已经从“末端大集中治理”变为“源头区域分布减排”,其成就让全国瞩目。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