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雅艺术团受邀到澳大利亚举办五缘之声音乐会。(馨雅艺术团供图)
东南网9月4日(福建日报记者 廖丽萍)舞蹈、小品、古筝合奏、越剧、大合唱……不久前,在厦门湖里区第十届社区文化艺术节的活动中,形式多样、丰富精彩的节目获得了观众们的一致点赞。而为广大居民群众送上这样一场专业表演的,正是来自湖里区的草根艺术团——禾盛社区馨雅艺术团。
成立于2013年,馨雅艺术团由社区里的民间力量组成,是湖里区首家注册的社区社会组织文艺团体。五年来,这支草根团队从二十几人的规模,扩大为120多人,三次走出国门,受邀到澳大利亚和欧洲演出,并多次与国外艺术家同台,成为国际交流中的一条纽带。如今,从草根走向专业化发展的艺术团,又不断挖掘自身价值,以文化公益空间的形式“反哺社区”,让高雅的艺术走进更多百姓家中。
从无到有,社区艺术团架起国际交流桥梁
周五的晚上,湖里区禾山街道禾盛社区一楼的排练厅里灯火通明,馨雅艺术团的合唱团团员们正在抓紧每周一次的排练。
“过去没有专门的场地,闷热的车库、小区中庭,或者阴凉的树荫下,所有空余的地方都有可能是我们的排练场。”望着眼前钢琴、谱架一应俱全的明亮教室,馨雅艺术团团长张雅坤不由得感慨起来。
2012年,一个偶然的契机,张雅坤被住在禾盛社区的姐姐张微喊到了社区帮忙表演节目。原来,那时候,禾盛社区刚刚成立,各项资源都不完备,就连一支像样的文艺队伍也没有。
“社区需要文化建设,但这第一个难题就是缺人才。”社区党委副书记、主任郭婧回忆说,那时候她逢人便问是否有文艺特长。没想到,就是这样“大海捞针”似的坚持,让她发现了古筝老师张微。
张老师不仅弹得一手好琴,还特别热心,在她的组织下,社区办起了不少活动。她还请来了自己擅长唱歌的妹妹张雅坤,一同代表社区参加各种文艺活动,为社区文化建设出谋划策。
“这么专业的表演,为何不成立一支社区艺术团呢?”找到了合适的“领头羊”,社区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2013年1月,禾盛社区馨雅艺术团正式注册成立,成为湖里区首家注册的社区社会组织文艺团体。“艺术团成立没几个月便迎来了一次大考验。”张雅坤说。作为厦门市的“友好城市”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市来访厦门,其中一站便是禾盛社区。
这是艺术团第一次接待外宾,大家都铆足了劲,认真准备节目。古筝演奏、戏曲、新疆舞,还有一首英文演绎的澳大利亚名曲《剪羊毛》……一个个精彩专业的节目,让阳光海岸市的参访团眼前一亮。该市议员珍妮·麦凯惊讶于社区居民的多才多艺,当场向馨雅艺术团发出了邀约,希望他们到澳大利亚表演。
原以为只是一句客套话,没想到,第二年,来自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市的邀请函真的如约而至。在珍妮议员的“牵线搭桥”下,禾盛社区馨雅社区艺术团中的20名团员于2014年9月前往阳光海岸市。他们与当地政府共同举办了“五缘之声”音乐会,一支来自社区的草根艺术团队在大洋彼岸奉献了一场中国风十足的精彩演出。不仅如此,5天的文化艺术交流之旅中,艺术团团员们居住于当地居民家中,互相交流两地文化,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以社区艺术团为纽带,两个跨越南北半球的城市就这样开启了文化交流的新模式。2015年4月,阳光海岸市青少年乐队来访厦门,与馨雅艺术团举办联合展演;2016年,馨雅艺术团再次受邀,赴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市参加当地的“中国文化节”……
学习中成长,从业余走向专业化
从两个人,到二十几个人,再到上百个人,五年来,馨雅艺术团慢慢壮大,他们大多数是社区的居民,有退休的老人,也有在职的妈妈,虽然都不专业,却凭着一股热情把艺术团办的有声有色。
去年10月,馨雅艺术团再一次走出国门,跟随“全国中老年文化艺术节”的表演团队去到世界艺术之都维也纳,登上了金色大厅的舞台。
“这是对艺术团的肯定,但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张雅坤看来,这次“走出去”的经历让艺术团看到了不足和短板,而如何弥补这些不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维也纳回来之后,馨雅艺术团决定对合唱队进行提升。先是充实队伍力量,参照国际标准,将合唱团的规模从原来的20多人,扩充到40多人,而后又请来了厦门一中专业的声乐老师杨宝富担任合唱团的声乐指导和指挥。
虽然只是一支社区里成立起来的草根艺术团,但馨雅艺术团的全体团员们对自己的要求却并不低。
“过去因为队伍不够专业没少吃亏。”作为艺术团的副团长,张微还记得艺术团起初成立时,因为是社区居民组成的团队,一些大型的表演觉得他们不够专业,曾经拒绝过他们的表演。
遭遇打击后的艺术团成员们并不气馁,反而是更加勤学苦练。团员陈小燕是一名警察,平时工作忙,回到家还得照顾年幼的孩子,不能正常参与艺术团的排练。于是,每天夜里,家人都睡下了,她便拿出团员们为她录制的排练视频,在客厅里偷偷练习;没有经费请专业老师指导,团员们自己从电视上学了舞蹈,一遍遍练习,硬是排出了成型的节目。慢慢的,艺术团有了自己原创的节目,还增加了歌舞剧、小品等节目形式……
正是这样的团结和韧劲,让馨雅艺术团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并获得认可和点赞。如今,艺术团的成员已经超过120人,除了社区居民,还有不少来自岛内其他社区,甚至是岛外的艺术爱好者。
反哺社区,让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
“原来生活比较简单,总是围着工作和家庭转。现在不一样了,日子丰富了,心态轻松,人也自信多了。”2015年,刚开始学习古筝的徐冬,成了馨雅艺术团的一员,而这个经历也在改变着她的生活。
参加艺术团后,徐冬不仅学会了古筝、唱歌,还利用自己学过国画的基础,学习起了书法,并将这个中国特色浓郁的节目带到了与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市的交流表演上。
“一开始艺术团的人员紧缺,每个人都身兼好几个节目,所以自己也加紧学习,练就了一身本领。”徐冬说。
像徐冬这样在艺术团找到“主心骨”的人并不在少数。50多岁的王燕从纯粹的家庭主妇到现在的“艺术达人”,变化正是馨雅艺术团带来的。2013年,她加入馨雅艺术团,没学过音乐的她现在已经是合唱团的一员了,并且参加了五缘合唱团等湖里区其他的一些专业合唱团队。
“艺术团不定期组织文艺汇演活动,挖掘丰富的文艺人才,组建多支文体队伍,丰富活跃了社区群众文化生活。”郭婧说,本着“弘扬民族文化,让高雅艺术走进社区,让社区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馨雅艺术团创作并出演了大量的音乐舞蹈作品,展现社区居民的风采;开办多场公益讲座及培训课程,课程包含声乐、器乐、舞蹈、戏曲、瑜伽、文学艺术等几大类,参与培训及志愿服务人数三百余人。艺术团多次组织慰问部队、养老院,多次参加慈善会演。2016年底,在各级党委的支持下,馨雅艺术团成立了党支部。
2017年,馨雅艺术团还筹备起了馨雅文化公益空间,让艺术文化扎根社区,反哺社区。每周一的上午,徐冬都会准时出现在社区,为社区的居民们免费上一节书法课。不仅仅是书法课,馨雅文化公益空间的文学沙龙还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与唐诗宋词传统文化相结合,给居民开设讲座。“嘉禾听雨”也因此成为馨雅文化公益空间文学沙龙的知名品牌,截至目前已开办五期,受到听众和社区广大党员同志的欢迎……
“借助基层的艺术团队,原本‘高大上’的艺术能更加‘接地气’,真正走进群众家中。”郭婧说。
在馨雅艺术团的带动下,由居民自建自管自助的社区艺术团也逐渐在湖里区遍地开花。2015年,湖里文体出版旅游局将社区艺术团进行资源整合,推动禾盛社区馨雅艺术团、和通社区阳光艺术团、祥店社区祥梦艺术团以及禾山社区艺术团等多个基层文化团队成立了厦门第一个“社区文化艺术协会”,张雅坤担任协会会长。如今,湖里几乎每个街道都拥有自己的品牌艺术团和文化志愿者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