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成长,从业余走向专业化 从两个人,到二十几个人,再到上百个人,五年来,馨雅艺术团慢慢壮大,他们大多数是社区的居民,有退休的老人,也有在职的妈妈,虽然都不专业,却凭着一股热情把艺术团办的有声有色。 去年10月,馨雅艺术团再一次走出国门,跟随“全国中老年文化艺术节”的表演团队去到世界艺术之都维也纳,登上了金色大厅的舞台。 “这是对艺术团的肯定,但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张雅坤看来,这次“走出去”的经历让艺术团看到了不足和短板,而如何弥补这些不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维也纳回来之后,馨雅艺术团决定对合唱队进行提升。先是充实队伍力量,参照国际标准,将合唱团的规模从原来的20多人,扩充到40多人,而后又请来了厦门一中专业的声乐老师杨宝富担任合唱团的声乐指导和指挥。 虽然只是一支社区里成立起来的草根艺术团,但馨雅艺术团的全体团员们对自己的要求却并不低。 “过去因为队伍不够专业没少吃亏。”作为艺术团的副团长,张微还记得艺术团起初成立时,因为是社区居民组成的团队,一些大型的表演觉得他们不够专业,曾经拒绝过他们的表演。 遭遇打击后的艺术团成员们并不气馁,反而是更加勤学苦练。团员陈小燕是一名警察,平时工作忙,回到家还得照顾年幼的孩子,不能正常参与艺术团的排练。于是,每天夜里,家人都睡下了,她便拿出团员们为她录制的排练视频,在客厅里偷偷练习;没有经费请专业老师指导,团员们自己从电视上学了舞蹈,一遍遍练习,硬是排出了成型的节目。慢慢的,艺术团有了自己原创的节目,还增加了歌舞剧、小品等节目形式…… 正是这样的团结和韧劲,让馨雅艺术团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并获得认可和点赞。如今,艺术团的成员已经超过120人,除了社区居民,还有不少来自岛内其他社区,甚至是岛外的艺术爱好者。 反哺社区,让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 “原来生活比较简单,总是围着工作和家庭转。现在不一样了,日子丰富了,心态轻松,人也自信多了。”2015年,刚开始学习古筝的徐冬,成了馨雅艺术团的一员,而这个经历也在改变着她的生活。 参加艺术团后,徐冬不仅学会了古筝、唱歌,还利用自己学过国画的基础,学习起了书法,并将这个中国特色浓郁的节目带到了与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市的交流表演上。 “一开始艺术团的人员紧缺,每个人都身兼好几个节目,所以自己也加紧学习,练就了一身本领。”徐冬说。 像徐冬这样在艺术团找到“主心骨”的人并不在少数。50多岁的王燕从纯粹的家庭主妇到现在的“艺术达人”,变化正是馨雅艺术团带来的。2013年,她加入馨雅艺术团,没学过音乐的她现在已经是合唱团的一员了,并且参加了五缘合唱团等湖里区其他的一些专业合唱团队。 “艺术团不定期组织文艺汇演活动,挖掘丰富的文艺人才,组建多支文体队伍,丰富活跃了社区群众文化生活。”郭婧说,本着“弘扬民族文化,让高雅艺术走进社区,让社区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馨雅艺术团创作并出演了大量的音乐舞蹈作品,展现社区居民的风采;开办多场公益讲座及培训课程,课程包含声乐、器乐、舞蹈、戏曲、瑜伽、文学艺术等几大类,参与培训及志愿服务人数三百余人。艺术团多次组织慰问部队、养老院,多次参加慈善会演。2016年底,在各级党委的支持下,馨雅艺术团成立了党支部。 2017年,馨雅艺术团还筹备起了馨雅文化公益空间,让艺术文化扎根社区,反哺社区。每周一的上午,徐冬都会准时出现在社区,为社区的居民们免费上一节书法课。不仅仅是书法课,馨雅文化公益空间的文学沙龙还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与唐诗宋词传统文化相结合,给居民开设讲座。“嘉禾听雨”也因此成为馨雅文化公益空间文学沙龙的知名品牌,截至目前已开办五期,受到听众和社区广大党员同志的欢迎…… “借助基层的艺术团队,原本‘高大上’的艺术能更加‘接地气’,真正走进群众家中。”郭婧说。 在馨雅艺术团的带动下,由居民自建自管自助的社区艺术团也逐渐在湖里区遍地开花。2015年,湖里文体出版旅游局将社区艺术团进行资源整合,推动禾盛社区馨雅艺术团、和通社区阳光艺术团、祥店社区祥梦艺术团以及禾山社区艺术团等多个基层文化团队成立了厦门第一个“社区文化艺术协会”,张雅坤担任协会会长。如今,湖里几乎每个街道都拥有自己的品牌艺术团和文化志愿者团队。 |
相关阅读:
- [ 09-04]厦门湖里:激活医疗资源,满足群众需求
- [ 09-03]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湖里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开展督导调研工作
- [ 09-03]厦门湖里阔步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 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
- [ 09-03]厦门市湖里区打造禁毒社会治理“升级版”
- [ 09-02]厦门湖里广场舞大赛落幕 14支队伍同台竞技“秀活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