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船返港:渔获满舱最大一条200多斤 “渔船回来喽!”8月26日清晨,3艘海鲜收购船返港,缓缓停靠高崎避风坞泊位。船上的生猛海鲜,鲜活登陆。 守在岸边的,是厦门鲜之源水产产销专业合作社老板老朱,他带着一众员工等候在高崎避风坞泊位边上。每每渔船靠岸,他们都得忙上四五个小时。 此次归来,鱼满舱——3艘船带回60多吨新鲜海产,有近百种,有虾有蟹,有大石斑鱼、大西宫阁、赤壁鱼、秋歌鱼,还有鱿鱼、目鱼、章鱼、扒皮鱼等等。 活鲜最先登陆;其次是冰鲜,用冻盘装好,铺上碎冰再装车,一辆车能装320盘;捕上来大家伙,放在最后处理。“哇!好大一条鱼。”当日,记者在一艘返港的渔船上看到,一条大鱼被吊车高高吊起,特别引人注目。“这条鱼有200多斤,平时捕上来的都是几十斤的,这么大的比较少见。”搬货的渔民说。 还有一条鲂鱼,100多斤重,体型四四方方,很难搬运。四五个搬运工,连拉带拽,还找来一块门板,才把它抬到车上。 朱老板看着一箱箱渔获,抽根烟,笑笑。 据了解,鲜之源水产产销专业合作社有自己的船队,野生捕捞,其中有7艘渔船停靠在厦门高崎避风坞,基本保证每天都有渔船满载海鲜返港,卸货后直接送往朱老板的店——“渔人小镇”和夏商国际水产交易中心。 当然,也有一些海鲜贩子骑着三轮车到码头进货,再送往八市、四里菜市场。 讨海不易:海上收鱼两三天跑一个来回 靠海吃海,靠山吃山。船老大陈建国,地地道道的浯屿岛人,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15岁那年,老陈就跟着家人开始出海打鱼。“以前跟着大船出海,十天半个月都在海上漂着,有时三四天见不到一个人影儿,不管吃饭、睡觉都伴着船体的摇晃,风浪大时根本站不住。”老陈说。 从小跟鱼虾蟹一起长大,在海上一奔波就是30多年,海风吹黑了皮肤,当年的小陈也已经变成了老陈。 除了3个多月的休渔期,还有台风天,老陈其他时间都在海上,“现在不捕鱼作业了,只开运输船,专门在海上收鱼,两三天一个来回,这样还能经常着陆一下”。 今年8月16日,远海开渔。老陈的船起航,去台湾海峡那片海域找渔获。 如何找到渔获?老陈说,船上有卫星电话,也有无线呼叫机,谁捕到了好货就及时呼叫,这时运输船就赶过去收渔获。“捕鱼作业船位置不同,我们开过去近的半小时,远的要两三个小时。”老陈的船先靠上了第一艘渔船,船上的工人将一百多箱渔获逐一过秤。这些海鲜大部分是鱿鱼、赤壁鱼、午鱼、马鲛鱼、赤鯮鱼,都是平日厦门菜市场常见的。海鲜一到运输船上,便迅速放入船舱,撒上冰块保鲜。 一些较贵的活鲜,比如各种斑鱼、龙虾、螃蟹等,则被送往船尾的养殖区暂养。 再碰上一艘船,再收。收购船甲板下的冰块渐渐变少,船舱一个个满了起来。“这次运回了十余吨的渔获,装了1000多冻盘。”26日早上8点,老陈的船靠港,卸完一船的海产后,马上打冰、加水、补充食品等补给工作,12点又再次出海,从厦门高崎渔港以每小时七八海里的速度缓缓驶出。 老陈53岁了,30年的海上捕鱼生活,他总结了两个字——无聊,可这是他赚钱的唯一途径。他不知道自己还会跑多久的船,他也没有让孩子下海,“讨海不易,还是岸上的生活平稳安逸”。 |
相关阅读:
- [ 08-06]开渔后“第一网”上市 “虾兵蟹将”品类增加价格回落
- [ 07-31]开渔前做好“体检” 厦门确保海上生产安全
- [ 08-07]“开渔”后首个周末 厦门中高档海产品价格下滑
- [ 08-06]厦门:1000余艘渔船开渔归来 海鲜价格下降超3成
- [ 08-10]厦门开渔了 各色品种海鲜要会挑才是地道吃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