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貌] 到海沧交通不便 特区发展需要新通道 海沧大桥还没建成时,厦门岛和海沧的陆路交通有30多公里。 市民谢女士家住海沧,工作地点在岛内的莲花三村,她至今仍清楚地记得,20年前,厦门岛到海沧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从码头坐船,二是乘坐公交车,从岛内经集美、杏林,再到海沧,“靠船只驳运,不太方便,坐公交车要绕一大圈,时间需要一两个小时,回家路可谓相当漫长”。 市民热烈期盼建一座大桥,城市的发展也迫切需要一条新的过海通道。彼时,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厦门经济特区发展日新月异,城市越变越“大”,仅有的两条通道——厦门海堤、厦门大桥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1996年,连接厦门岛和海沧的海沧大桥破土动工,这是厦门岛的第三条出岛通道。 [建设] 7年调研3年建设 充分体现特区精神 鲜为人知的是,为了建设海沧大桥,前期调研用了整整7年时间。厦门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曾超回忆说,前期调研要研究诸多方面,如水文、地质、气象、环境等。他举例说,为了收集海沧大桥周边的风向情况,当时在火烧屿设立了收集站,整整花了一年时间收集气象资料进行研究,还查看了厦门气象台有史以来的风向记录, “厦门处于台风多发带,这么大跨度的桥,对风非常敏感”。 海沧大桥总投资28亿元,在建桥的过程中,建设者遇到了许多从未遇到过的困难,包括工程规模宏大、建设条件恶劣、技术难度大等。路桥人迎难而上,齐心协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建设期间,1999年10月,一场超过12级的台风正面袭击厦门,当时海沧大桥还没通车,当大家都捏了一把汗的时候,台风过后,海沧大桥毫发无损。 1999年12月30日,海沧大桥建成通车,前后只用了3年,创下同类桥梁建设速度之最,成为特区精神的生动写照。 [地位] 技术水平世界领先 2008年获评“詹天佑奖” 桥梁是一个地区发展的纽带,桥梁建设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可以说,海沧大桥代表着20世纪中国建桥水平最高成就。 与传统的悬索桥相比,海沧大桥的施工工艺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它是世界第二座、亚洲第一座特大型三跨连续全漂浮钢箱梁悬索桥。 2008年,海沧大桥获评“詹天佑奖”,这是我国土木工程科技创新的最高荣誉。 2014年,海沧大桥荣膺“改革开放35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该项评选活动由中国建筑业协会联合13家行业建设协会共同举办,海沧大桥是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工程项目。 |
相关阅读:
- [ 07-11]厦公布上半年十大拥堵路十大事故高发路 海沧大桥最"受伤"
- [ 01-15]昨傍晚海沧大桥进岛方向两车追尾起火 人未伤亡堵了大桥
- [ 11-23]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期间 海沧大桥禁双号车通行
- [ 08-25]即日起至9月6日厦门海沧大桥进岛实行快检分流
- [ 08-25]今起从海沧大桥进岛快检证车辆从滨湖路匝道上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