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金门交流 携手吹响《我们心相连》 两岸关系发展的根基在基层。虽然像葫芦丝这样的少数民族乐器在台湾的普及程度并不是很广,但随着这些年两岸文化交流的热络,葫芦丝等民乐也逐渐演绎出悠扬的两岸情缘。 邀请赛结束后,100多位来自大陆的葫芦丝艺术新星又马不停蹄地前往金门,大部分是青少年,其中就包括蔡盛琋。当晚演出的高潮部分,莫过于歌曲《我们心相连》,这首歌由两岸葫芦丝艺术新星携手吹响,全场掌声雷动。一个多小时的活动,曲终人不散,两岸人相互琢磨、交流技艺,合影留念,就连金门县有关人士也急切地表示自己想学吹葫芦丝。金门县原教育局长还提议,将葫芦丝推广到金门的校园,期待未来能够做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演出。 或许,这就是小小葫芦丝的魅力,能增进两岸情谊,还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人物>> 本报退休记者郑宪: 因工伤学起葫芦丝 坚持办公益培训班 此次海峡两岸葫芦丝邀请赛能够成功举办,其实是沉淀了数年的成果,它的前身,还是2010年由厦门日报主办的“海峡两岸首届葫芦丝艺术交流会”。而这项赛事的幕后推手之一,就是海峡两岸文化协会葫芦丝艺术交流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厦门市葫芦丝协会会长郑宪,他是厦门日报退休摄影记者。 “当时举办完交流会后,发现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水平也有待提高,光有一腔热情不够,所以我们想静下心来好好学习,等时机成熟了,再举办大规模的两岸邀请赛。”8年前,郑宪刚接触葫芦丝不久,正在跟随著名葫芦丝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奏员、海峡两岸文化协会葫芦丝艺术交流委员会荣誉会长李春华学习。那时候,葫芦丝在厦门的普及率并不高。 从2007年因工伤而学起了葫芦丝,11年来,郑宪不仅自己学,带动了妻子学,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这些年间,夫妇俩热心公益,前往海岛,深入山区,给部队战士和山区的孩子义务教学,指导他们学习吹葫芦丝,在海沧社区书院开班,定期利用周末在报社开办葫芦丝公益培训班。李春华也经常到厦门举办音乐会,厦门葫芦丝艺术迎来了新发展。如今,已有上万人加入葫芦丝发烧友大军,活跃在社区、校园,甚至是军营里。 郑宪说,他有个美好的愿景,那就是力争每年举办一次海峡两岸葫芦丝邀请赛,助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小知识>> 葫芦丝 原是傣族特有的民族乐器,源自葫芦笙,经演进改造而成。其构造仍保留着古代乐器制作痕迹。其主管开有7个音孔,与箫笛非常近似。近年葫芦丝经过乐器改革后,不仅加宽了音域,同时还保持了传统葫芦丝的音色与演奏方法。 葫芦丝的演奏音色飘柔、甜润、细腻、饱满。最近几年,在民族器乐大普及的热潮中,葫芦丝以好听、易学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学习葫芦丝吹奏的人数之多、地区之广前所未有,许多地区都成立了葫芦丝专业学会,葫芦丝还走进了一些学校的音乐课堂。 |
相关阅读:
- [ 12-29]第四届两岸国学文艺展演将在长泰文庙举行
- [ 12-18]《敦煌不了情》的导演想到鼓浪屿拍两岸题材的文艺片
- [ 12-20]厦门渐成两岸文艺交流“主戏台”
- [ 11-17]两岸文艺大咖云集厦门 首届"华夏乐府"论坛海沧开讲
- [ 10-21]两岸文博会24日在厦登场 名家作品带来文艺盛宴
- [ 04-19]两岸三地读书热复兴 大陆爱“文艺”台湾爱“职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