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7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林利萍/文) 正值盛夏,高温难耐,人们喜欢去海边游玩,或到海里畅游一番。
近日,网传一种剧毒的僧帽水母出现在海滩,有人好奇地摸了一下差点丧命。
那么,厦门海域是否会出现此类剧毒水母?还有哪些“不可亵玩”的有毒海洋生物,值得注意?
别担心厦门海域尚未发现僧帽水母
见过僧帽水母的网友“爱思叉儿外”形容,僧帽水母的外形“鼓鼓的像饺子,有点粘,会动会变形”。
据了解,僧帽水母有时被冲到沙滩上,美丽的外表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像普通的蓝色气球,很容易吸引人尝试触摸。
网传僧帽水母分泌的毒素非常残暴,成千上万刺细胞所积累的毒素烈度,不输于世界上任何的毒蛇!任何被蜇伤者的身上,都会出现恐怖的伤痕。伤者除了遭受剧痛之外,还会出现头晕、恶心,血压骤降,呼吸困难,神志逐渐丧失,最后休克死亡。
僧帽水母真的那么恐怖吗?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郑连明副教授说,市民到厦门的海边游玩不用担心遇上僧帽水母,因为这种水母是暖水性种类,在大陆近海多分布于南海。厦门海域目前并未发现僧帽水母,大家不要过分紧张和恐慌。
郑连明副教授介绍,大部分水母有毒,水母的触手和口腕上有大量刺细胞,内含毒液,成分主要是类蛋白、多肽和多种有毒的酶类。当人体接触水母触手时,刺细胞可刺入皮肤,引起皮疹、红肿等症状,尤其是箱形水母,毒性大,严重者可致死亡。
要小心这些有毒水母不要直接接触
水母身体外形就像一把透明伞,灵动美丽。厦门靠海,水母也多有分布。
炎热的夏天里,当我们在海边弄潮游泳时,有时会突然感到身体的前胸、后背或四肢一阵刺痛,有如被皮鞭抽打的感觉,准又是水母作怪在刺人了。据介绍,厦门海域里的水母有沙海蜇、白色霞水母、海月水母等大型水母,也有球型侧腕水母、蝶水母、细颈和平水母、玛拉水母等小型水母。
许多水母都能发光,细长的触手向四周伸展开来,跟着一起漂动,色彩和游泳姿态美丽极了。但人们不要因为它们的美丽而忽视了防范。
郑连明副教授提醒:不要用手或身体其他部位直接接触水母,尤其是体质敏感者和小孩。
如果不慎被蜇到,在没有可用工具的情况下,可用手指指甲尖直接将水母触须剥离皮肤(最好用镊子);再用海水应急冲洗,千万不要用淡水或酒精冲洗;之后用类似卡片物,沿着手臂固定方向将刺细胞刮除做应急处理;最好及时就医做进一步检查治疗。
沙海蜇:成体伞径25~60厘米,最大近1米。
白色霞水母:伞部扁平呈圆盘状,伞径20-30厘米,大型个体超过50厘米。
海月水母:呈伞状的膜及连于底部的触手,一般阔25-49厘米,有4条明显的马蹄状生殖腺。
球型侧腕水母:圆形,并且生有两根细长的触手,可深入水中捞取食物。受到惊扰(如被触摸或被摇晃)时,它们还会发出亮光,在几米远的地方就能看到。侧腕水母生活在海水中靠近水面的地方,因而常被海水冲到岸边。
还有哪些海洋生物有毒?海葵外表像花朵身上有毒刺
除了水母,在厦门海域还有一种外表像植物其实是动物的生物——海葵。
当退潮后,在礁石上或许可以见到它们,若遇见也要小心,别去“招惹”它们,否则可能会被刺伤。
虽然海葵看上去很像花朵,但其实是捕食性动物。这种无脊椎动物没有骨骼,锚靠在海底固定的物体上,如岩石和珊瑚,它们可以很缓慢地移动。
海葵隐藏着无数刺细胞,刺细胞中的刺丝囊含有带倒刺的刺丝。一旦碰到它,这些刺丝会立即刺向对手,并注入“海葵毒素”。
海鳃形状像鹅毛触手会放毒
海鳃和水母一样,也有着诱人的美丽外表,形状像鹅毛,淡红或红紫色。海鳃不仅颜色美丽,很多种类还会在受到刺激时发光。
海鳃是生长于潮汕及福建一带沿海的浅海生物,学名叫中华棘海鳃。平时,它像一根羽毛笔插在海底的泥面上,非常漂亮。也因此,有些地方称其为海扫帚或海笔。它的个头不大,主要栖息在中潮区以下的软泥底质,少数在泥沙或纯沙底,栖息时一头扎入泥沙,一头露出。
海鳃身上那些形似吸盘的触手会像伞一样伸开。海鳃触手上有刺细胞,会释放毒物麻醉浮游生物,虽然对人体没有剧毒,但还是不吃为宜。
2017年,市民陈先生曾在翔安区新店镇刘五店海边捡到过海鳃。
海胆刺具有倒钩可使人中毒
海胆是海洋里一种古老的生物,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部分海胆刺上带有毒素,厦门海域也有海胆。
海胆主要特征为体呈球形、盘形或心脏形,无腕。壳上长着许多刺棘,大部分刺具有倒钩,可增加机械性损伤,刺内的毒素可使人中毒。在刺之间的硬壳上长着蒂状物,具有毒腺。在繁殖季节大多数海胆生殖腺可产生毒素,从而还可引起食入性中毒。
值得注意的是,海胆一旦刺进皮肤,毒汁就会注入人体,细刺也就断在皮肉中,使皮肤局部红肿疼痛。被海胆刺伤后若出现中毒症状如头晕头痛、心悸、血压下降、呼吸困难,要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