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支教为偏远地区送去希望 这两天,当许多人在家中吹空调、看电视,躲避高温时,华侨大学统计学院团委书记赵鑫老师正带着66名学生活跃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的8所中小学里,为他们送去知识和物资。从华侨大学的泉州、厦门校区到积石山,中间隔着千山万水和剪不断的帮扶情。赵鑫说,这已经是华侨大学为积石山提供支教的第11个年头了。 甘肃省临夏州是厦门市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结对子对象,两地之间多层次的帮扶联系由来已久,华侨大学更是长期关注积石山的教育发展,每年暑期都会组织支教团队前去。“今年的支教团人数是历年我校到积石山最多的。”赵鑫介绍,学生们报名支教的热情高涨,经过笔试、面试等统一招募环节,最终确定了来自26个学院的66名综合能力优秀的学生。 在7月24日出发前,支教团用两个月的时间开展了新老队员交流会、素质拓展、心理与宗教常识培训、教学技能培训、出征仪式等团队建设活动,以提升支教团的业务能力和凝聚力。支教团还通过“六一”校内义卖、“大手牵小手”校内外义卖募捐、企业捐赠、“一帮一”专项募捐和网上众筹等方式,筹集了约30万元资金,用于购买教具设备支援积石山。 “来之前我们还和积石山教育局等部门沟通,了解学校的课桌椅、篮球架等设施情况,这一趟我们就带来了3000册图书等。”赵鑫说,学生们将在积石山停留25天,分散到积石山县的后沟小学、后阳洼小学、柳沟乡阳山小学、田家炳中学、移民中学等8所中小学,为当地学生上课。这两天,他们在上课之余还走村入户,到贫困学生家中访问,为家庭困难的学生送去助学金。 赵鑫说,积石山县经济落后,学生们支教的生活条件较差,但大家都觉得支教是一份“责任”,在艰苦的支教生活中感受到了助人的快乐。“走出校门,到这样多民族融合的地区从事支教活动,让学生们拓宽视野,磨炼意志,也锻炼自立和处事的能力。”赵鑫表示。 厦门理工学院:乡土大地开起思政大课堂 7月16日以来,厦门理工学院利用暑期组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分队,走进诏安县、武平县、古田县和屏南县等地的农村地区、革命老区,通过深入走访,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并与当地签订合作协议。 在诏安县金星乡,该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小分队的“乐吧”创业团队到芭乐基地体验种植,与基层干部沟通交流,针对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难点,研究策略,力争为村民解决后顾之忧。 在武平县象洞镇革命老区,红旅小分队师生为村民提供电商人才、仓储物流、销售模式等方面的培训,提出《一村一优品》《滞销农产品的销售策划》等4个方案,并与各村委会签订了7个意向落地协议。 在武平县万安镇,厦门理工学院创新创业园与该镇“全国林改第一村”捷文村签订意向合作协议,双方未来将在研学路线开发、旅游线上平台搭建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打造不一样的红色乡村。而在古田县大桥镇中村村,红旅小分队与当地种植户签订了5个结对子帮扶合作协议,将利用高校电商专业、设计专业人才资源优势,帮助大桥镇打造临水文化特色旅游路线及以食用菌为主的旅游伴手礼开发。 在屏南县双溪镇,红旅小分队拜访革命前辈,参观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师生们提出,将结合自身创业项目,开发设计周边产品,用实际行动传承屏南红旗不倒精神,扶持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传承红色基因。 “这是一场行走在乡土大地上的思政大课堂,是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双创实践与扶贫助困相融合的红色行动。”厦门理工学院校长助理陈丽安说,希望通过一系列的“青春红色筑梦之旅”活动,鼓励新时代大学生创客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同时也让他们重温红色精神,汲取革命力量,提升社会责任感,让红色筑梦之旅真正落地扎根。 今年暑假,该院共有458名师生组成18支“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分队奔赴全省各地,充分利用该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优势,输出高校科研成果、搭建电商服务平台、提供文创旅游规划,通过互联网等形式宣传推广当地农业资源,打造“绿色农业”“一村一优品”的品牌效应,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值得关注的还有,本月初,由厦门理工学院牵头建设的全国首个高校红色孵化器“厦龙筑梦红色孵化器”在厦龙山海协作经济区揭牌。该孵化器主要对接龙岩市特别是贫困县的产业需求,引进孵化厦门理工学院师生的共创项目,使其成为大学生创业团队连接红色基地的扶志和扶智纽带。 |
相关阅读:
- [ 07-29]南昌大学学子走访同安7个村居 助力乡村振兴
- [ 07-26]爱心人士结对资助贫困学子 厦门慈善总会首场助学活动开启
- [ 07-16]“零死角”助学子圆梦未来 厦门编织资助体系“密网”
- [ 07-01]第五届“两岸学子论坛”在厦落幕 台青响应大陆惠台措施
- [ 06-08]刘结一参观两岸青年涂鸦作品 勉励学子“勇敢追梦”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