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人才工作成果显著 人才总量超过80万人

2018-07-13 08:51:38黄怀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厦门人才政策向重点产业链集群的企业一线和重点项目倾斜,图为名企云集的软件园二期。(记者 王协云摄)

厦门不断完善对台人才政策,图为台湾专业人才厦门对接会现场。(记者 黄晓珍 摄)

市委组织部高层次人才发展中心充分利用工博会平台,组织联系厦门优秀人才企业参展。 (记者 王协云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黄怀 通讯员杨鸿杏)四十载峥嵘岁月,四十载沧海巨变。作为中国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厦门这座胸中藏海的城市,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击楫争先,搏浪前行。

“30多载春风化雨,今天的厦门已经发展成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贸易投资并驾齐驱,海运、陆运、空运通达五洲。”在去年金砖厦门会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盛赞厦门,并对新时代在更高起点上办好经济特区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厦门把人才优先作为核心发展战略,用海纳百川的胸怀、先行先试的气魄、优美宜居的环境招揽八方之才。

才聚鹭岛,筑梦未来,济济英才拼在厦门,点燃创新创业的激情,助推厦门闯过一道道体制机制的障碍壁垒,开展一系列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体制创新释放发展新动能

改革,让这座城市日新月异;开放,让这座城市年轻包容;创新,让这座城市活力四射!穿越近40年的风雨历程,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在鹭岛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1981年10月,随着湖里加工区第一期工程破土动工,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大幕拉开。在特区建设者的不懈努力下,曾经的湖里老工业区如今已华丽转身为“特区 1980”创意产业园,成为厦门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地标。2007年开始建设的湖里创新园也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园区到高科技产业集聚地的蜕变,园区以研发结算、移动互联、创意设计为主导产业,已入驻企业6000余家,银鹭、立达信等国内知名品牌企业总部进驻,厦门钨业等13家上市公司在这里生根,日益完善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了国内外近百个高端人才团队在这里创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才引领产业升级的典型案例。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历史的镜头在我们面前缓缓摇过:1984年,厦门在全国率先设立“人才交流咨询服务公司”,诞生了全国首个劳动力市场、人才资源市场,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融人才培训、人才派遣、境外人才交流等多种新兴业务为一体的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厦门市人才服务中心,每年举办交流会200余场,为3万多家次用人单位及约百万人次人才提供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交流服务;厦门人才网每天在线存量职位约24万个,日均页面访问量高达400余万次,位居国内政府人才网站前列,被誉为“不落幕的人才交流会”。

2012年,厦门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由市委组织部直接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发展中心”,以服务高端人才、助推企业发展为宗旨,以搭建政策推介、项目对接、情感交流三大平台为依托,并通过“白鹭英才卡”和“i人才”网站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多样化、多渠道、便捷高效的项目申报、投融资对接、知识产权转让、人才产品推介等“一站式”高端服务。

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揭牌成立,厦门再次站在中国对外开放最前沿。厦门自贸片区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设立福建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决策,挂牌三年来在对台先行先试、“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等方面自主创新滚动推出343项政策措施,其中全国首创49项,复制推广到全市256项。

改革创新是厦门这座城市最醒目的标签。依靠人才推动制度创新,是厦门在不断探索中交出的最佳答卷。

按薪酬和岗位贡献认定各类人才并给予相应补贴;对生物医药、航空维修等重点产业人才实行单列职称评审,开设“绿色通道”;鼓励用人单位借助猎头公司招揽人才,猎头公司和用人单位可同时获得奖励;对紧缺高层次人才编制实行“动态管理”,事业单位聘用高端人才不受岗位总量、岗位等级等限制;厦门自贸片区还首创面向海内外招聘厦门自贸片区重点专业人才和公务员……一系列人才新政如磁石般吸引各类人才涌入厦门。

围绕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厦门正大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搭建“众创空间-孵化器-中试基地(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创业孵化成长体系,打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企业研发经费补助+科技金融产品”等“组合拳”,加速补齐产业发展链条。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已累计新落地产业科技项目236个,计划总投资484.26亿元。

面向全球吹响人才集结号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高端人才的聚集是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所在。

厦门是全国最早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立法的城市,通过出台一系列高端人才集聚计划和重大人才工程,一批新兴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壮大,成为厦门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领头雁”。

2010年,厦门市出台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双百计划”,市财政每年投入1.5亿元,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每人100万元补助,为领军型创业人才提供最高100万元至50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和100-500平方米的创业场所支持。截至目前,厦门市累计评审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领军型创业人才共十批927人,企业估值超过800亿元。仅2017年就有7家人才创办企业上市,人才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今年1月15日,“双百”企业盈趣科技正式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这家成立仅8年的公司最新年利润接近10亿元。企业为培育创新人才,积极筹办盈趣大学,还拿出5000万元自有资金为核心骨干员工首次购房提供免息借款,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0年前,年过半百的郑立谋离开美国,回到厦门创办了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当时企业首批产品进入研发报批的关键时期,资金链的断裂为企业发展蒙上了阴霾。“‘双百’资金以及一系列人才政策扶助金的注入,让我们的企业成功走到今天。”郑立谋说,目前艾德生物已研发出20余种肿瘤个体化分子诊断产品,企业的拳头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国际领先。2017年,艾德生物成功上市,成为我国肿瘤靶向治疗领域的标杆企业。

在一批生物医药“双百”企业的带动下,厦门的生物与新医药产业2017年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46亿元,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一,创新药申报数占全省的80%,成为海峡西岸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2013年,厦门市出台了“海纳百川”人才政策体系,推出12类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培养计划。配合“千亿产业链(群)培育工程”,厦门的人才政策开始向重点产业链集群的企业一线和重点项目倾斜,近八成入选对象集中在重点产业的龙头项目,成为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厦门第一条突破千亿产值的链群。通过“双百计划”“海纳百川”计划及各区配套奖励,软件信息类高端专业人才平均可获经费超过60万元,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在以蔡文胜、吴欣鸿、滕达等为代表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军人才的推动下,厦门涌现出许多该行业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例如,美亚柏科的电子取证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居全国第一,美图的影像及社区应用矩阵覆盖全球11亿台独立设备等。

软件园二期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的核心区。这块仅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1344家企业,既有长成参天大树的国内外巨头,也有萌芽发展的初创企业。去年,软件园二期创造了622.5亿元的产值,被全国火炬园区评为“成长性第一”。

2017年,厦门市出台了“人才新政45条”,对携带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来厦落户的创业团队,给予1000万元至1亿元项目资助,在人才管理、评价、流动、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更大力度的措施,开创了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截至去年年底,厦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425家,占福建省近一半,厦门制造业加速高端化,在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方面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和奖励,是连续两年获得通报表扬的4座城市之一。全市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3.5件,为全国的2.4倍,专利授权量增幅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

打造台湾高层次人才最温馨家园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化两岸人才交流,对台人才政策持续领跑,创下多项“第一”:设立大陆第一个台湾人才服务机构――“台湾人才服务部”;建设第一家面向台湾科技人才的孵化基地――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举办第一个专门针对台湾人才的交流会――台湾专业人才厦门对接会;引进全国第一家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的独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台湾沛亚人力资源服务(厦门)有限公司;两岸联合开通第一个台湾人才招聘网――海峡两岸联合猎才网;第一个实施台湾特聘专家、专才制度;在厦门自贸片区设立第一个涉台离岸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云创智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

2013年起,厦门市启动实施全国首个台湾特聘专家、专才引进制度,对引进的台湾特聘专家、专才给予最高150万元的生活补贴和500万元的创业资金扶持,经过激烈角逐和严格评选,已有116名专家、79名专才成功入选。

今年3月国台办“惠台31条”出台后,厦门又率先推出“惠台60条”,凸显了厦门在两岸人才交流合作中的“桥头堡”地位。

目前,厦门市区两级出台的专门对台人才政策文件多达十余个,覆盖了从台湾高端领军人才、专才、创业青年、大学生等各个层次,政策内容包括生活补助、工作奖励、配偶安置、子女就学以及引才用才奖励等,几乎涵盖台湾人才在厦门创业就业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仅2017年度,全市就累计兑现落实各级政府奖励补贴资金2500多万元。

“厦门是台湾人才在大陆创业就业最温馨的家园。”厦门联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的许志清是厦门市第四批台湾特聘专家,同时也是入选厦门市第十批“双百”计划的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他说:“联芯取得耀眼成绩的背后是厦门市委市政府在产业规划方面的布局推动,是市委人才办先行先试的政策助力,也是火炬高新区的精准服务共同的成果。”

厦门联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是集成电路巨头台湾联华电子在厦投资建设的集成电路制造龙头企业。落地仅4年时间,已获评全市各类人才称号258人次,兑现扶持资金2948万元。在人才的带动引领下,该公司顺利完成技术攻关,导入28纳米制程并量产,其产品良率高达94%,已成为大陆技术水平最先进、产品良率最高的12英寸晶圆厂。

是怎样一种神奇的力量,让厦门拥有如此巨大的吸附力?答案是这座城市改革开放不断释放的政策红利,是这座城市带给创业者厚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厦门经济特区从一片荒地中崛起,率先确立了改革“试验田”和开放“窗口”的定位,拉开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追风逐浪、勇立潮头的奋进大幕。厦门40年光辉创业的历史,离不开海内外英才逐梦鹭岛播撒的辛勤汗水和激发的拼搏热情。

未来特区建设,需要更多建设者和梦想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厦门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更加优良的人才发展环境,打造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

【声音】

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陈方:

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这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和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而人才是其中的关键保障。象屿集团是伴随厦门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地方国企,23年来,我们始终把人力资源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打造全体象屿人共享的事业平台。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希望未来厦门继续重视优秀和稀缺人才的引进,重视用好、用活存量人才,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厦门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提供强大支持。

湖里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枫:

湖里街道老工业区实现产业转型的过程,是人才优先发展引领产业转型,服务产业升级。我们将强党建引领人才创业,建园区提供发展平台,优环境完善服务配套,解难题助力企业发展。努力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人才培育与政策优化深度融合,实现人才与产业转型的良性互动。

厦航总经理助理兼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康志阳: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实行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为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经济特区插上腾飞的翅膀。厦航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参与组建的航空公司,既是伴随特区建设成长起来的国企典型,更是厦门人才工作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厦航稳步推进人才强企战略,积极推动厦门“海纳百川”等人才政策落地,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将努力用足政策,创新机制,在厦首招外籍飞行员、台籍乘务员等,推动厦门人才工作在民航业的探索与实践。

盈趣集团总裁助理、技术战略总工陈建成: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厦门逐步构建了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设立了拔尖人才、“双百”人才等人才政策,在全国率先建立台湾特聘专家制度,为把厦门建设成为创新之城、人才之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厦门在人才待遇、引才留才等方面也出台了特色鲜明的政策,吸引年轻人才在厦门落地发展。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将有力提升厦门城市竞争力,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字】

目前厦门各类人才的总量超过80万人,共有“两院”院士14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10人,留学回国人员突破1万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