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 坚持打卡60天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区。”思明区市政园林局副局长徐墩煌说,思明区辖内有12万中学、小学、幼儿园学生,他们能够带动的居民数可以达到40多万,占思明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在他看来,通过“小手拉大手,大手带小手”的“家校社联动”方式,把学校环保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可以带动家庭、社区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并提高分类准确率。同时,通过活动可反向督促督导员在岗履职,并提供抓手助力督导员履职发挥作用。 “希望通过暑假60天的重复,会形成孩子们及其家庭成员垃圾分类的习惯。”徐墩煌表示。 这一活动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热情支持。作为思明区的“垃圾分类示范校”之一,嘉滨小学教导处副主任郑雅芬介绍说,“原本学校也计划暑期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现在由政府多部门联合推动,相信效果会更好,听说还会评选垃圾分类小达人,学生们都很兴奋。” “我有信心选上垃圾分类小达人。”嘉滨小学五年级学生余悠然对这次暑期实践活动十分期待,更充满信心。平日里,她就是家里的“垃圾分类督导员”,家人垃圾分类投放错了,她定会当场纠正,还经常帮忙提垃圾到楼下投放。 余悠然的妈妈陆女士笑着说道,“从小孩抓起,带动家庭,这样的成效会更好。就连家里的老人都被孩子教的很有环保意识呢。做好垃圾分类就是一个习惯的养成,要为这一次的活动点赞。” 【活动】 特色夏令营让孩子了解终端处理 垃圾分类后去哪儿呢?上周五,在瑞景公园、后坑垃圾环卫处理基地、思明区大件杂物处理中心,出现了一群小学生和青年干部,实地探访垃圾终端处理。这是思明区垃分办、团区委联合厦门第二实验小学开展的一次特殊的“垃圾分类之旅”,主要目的是揭开垃圾终端处理的“神秘面纱”。 这也是厦门第二实验小学生活垃圾分类夏令营活动。40余名学生拍照片,抛问题,认真学习生活垃圾终端处理的知识。 “箱子里装的是厨余垃圾吗,怎么没有闻到臭味?”到达首站瑞景公园厨余垃圾置换蔬菜点,学生们一眼关注到了堆放的两三排箱子。专业人员给孩子们上了一课——“如何让剩菜剩饭变成生物有机肥”。 厨余垃圾在发酵箱里变废为宝,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厨余垃圾变成宝,垃圾也减量了,真的是绿色环保。” 第二站是后坑垃圾环卫处理基地,学生们先后参观了厨余垃圾预处理车间和垃圾焚烧发电厂中央控制室。看着输送带上源源不断的厨余垃圾时,同学们眼睛睁得很大,“这么多的垃圾,还要进行预处理。”工作人员解释,因为市民投放的厨余垃圾中会混装塑料袋、玻璃瓶等,“袋中袋”现象比较突出,增加了后端处理压力。 现场,工作人员建议学生带头做好垃圾分类,不要将塑料袋扔到厨余垃圾桶。同学们齐声说“好”。 最后一站是思明区大件杂物处理中心,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床垫、沙发等大件杂物被粉碎的过程。“太震撼了。我们做垃圾分类只是举手之劳,一定要做好。”学生信博宇很有感触。这不,学校6月27日一发垃圾分类投放盖章卡,他立马“打卡”。学生黄麟茜也深受触动,“今后一定要带动家人,更准确地做好垃圾分类。” 厦门第二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何丽珊表示,这次夏令营活动内容非常有意义,比单纯的理论知识更有效,让孩子对垃圾分类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孩子从身边做起,带动家人做好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 |
相关阅读:
- [ 07-03]思明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
- [ 07-02]第十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在思明区“红色剧场”举行
- [ 07-02]思明“红色剧场”升级将免费对外开放 多形式展现红色文化
- [ 07-02]接地气入民心 理论宣讲轻骑兵进云顶创谷在思明举办
- [ 07-02]思明区为居民派送家用分类垃圾桶 款式由居民投票决定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