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薛尧 见习记者 黄语晴 图/记者林鸿铭)书信曾是人们的主要交流方式之一,很多大街小巷都有收集外寄信件的邮筒。随着通讯工具发达,家信逐渐减少,但邮筒数量不减反增。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负责邮政公司平邮业务的相关负责人,听相关负责人讲述厦门邮筒及平邮业务的变迁。 “近五年来,邮筒数量保持稳定,略有增加。”曾分管厦门市邮政投递业务的资深业务骨干、如今是厦门邮政公司思明区分公司的总经理康火灿告诉记者。根据邮政公司提供的数据,厦门全市现存289个邮筒。 为何邮筒数量不减反增?这个情况似乎有点出乎人们的预料。康火灿告诉记者,原因是国家邮政局曾在《邮政普遍服务标准》中规定,地级市城区主要人口聚居区半径1公里至2公里内都应设有邮筒——随着城市区域延伸、楼盘增加,邮筒也随之增设。 即使数量稳定,这些邮筒大部分已鲜有人光顾。如今大多数邮政公司已将业务重心转移到快递业务上,邮筒作为便民设施,主要满足的是各地游客、集邮者的寄件需求,即便常常“空箱”,也依然得到保留。 平邮信件寄件数 近10年少了一半 根据厦门邮政公司提供的数据,在2008年,厦门邮政公司单年的平邮信件寄件数达到1737万件,平均一天近5万件;此后平邮信件的年寄件数上下波动,直到2014年,平邮信件年寄件数较上年锐减21%至1263万件,到2017年平邮信件年寄件数仅剩下820万件。 2014年是平邮信件业务明显减少的转折点,而同年,和邮筒一样以绿色作为主打色的微信App月活跃用户数突破5亿,微信红包功能开启,大家逐步习惯于通过手机软件发送节日红包和祝福。 往前追溯,平邮业务的繁荣期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我一天最多能收寄上万封信件,每天要在邮局和各个邮筒间来回奔波五六趟。”从业30多年的厦门邮政分公司鹭江投递部邮递员陈明利向记者透露,如今他所负责的9个邮筒,每天平均只能收到七八十封信件,和鼎盛时期相比有巨大落差。 寄件主要是印刷件 手写信以明信片居多 据康火灿透露,在每年寄出的800多万封平邮信件中,大部分是商业广告信函、银行、保险账单、税务账单等印刷件,而这些印刷件通常由邮政工作人员到相关单位上门取件,无须经过邮筒收寄;通过邮筒投递的大部分是手写类信件,包括明信片、家信、贺卡等。 “以前家信多,到外地打工的、当兵的,都是寄平邮信;一到逢年过节,邮筒里就有大量家信和贺卡。”鹭江投递部的刘经理记得,以前部队还有专门的通讯员负责到邮政收信送信,部队信件还要盖上特殊的义务兵免邮资的三角戳标志。而现在,只有游客聚集区的邮筒能收到较多信件,大部分是游客寄往外省的明信片,还有少量集邮者寄的空信,家信、贺卡几乎消失。 |
相关阅读:
- [ 03-24]书信是中华文化的深沉回响
- [ 02-07]传统书信何以让我们动容?
- [ 09-15]鲁迅著作惊现作者书信手迹? 厦大专家:字迹不像
- [ 12-25]10岁女孩惨死同学家 家人找到遗留书信忍不住流泪
- [ 10-10]厦门第三届书信文化节启动 关注自闭症儿童家庭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