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8年厦门报刊亭数量示意图
报刊亭内的彩票打印机。
不少报刊亭内还卖饮料,外面摆卖玩具。
厦门日报讯 (文/图 记者 薛尧 见习记者 黄语晴)曾几何时,到街边报刊亭买份报纸、来本杂志,是一种生活习惯。而以黄绿色为主色的报刊亭,也遍布大街小巷,成为厦门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这些年来,街头报刊亭的数量日益减少,不少读者也心存疑惑:它们怎么不见了?
近日,本报记者走访岛内多家报刊亭,采访负责统筹运营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厦门市分公司(以下简称“厦门邮政公司”)相关负责人,通过数据和细节,观察邮政报刊亭的前世今生,了解其未来发展的可能走向。
【走访】
市民说
报刊亭越来越少 买份报纸都成了难事
厦门邮政公司思明区分公司总经理康火灿透露,“2009年之后,受到电子媒介、互联网发展冲击,开始出现经营者‘退亭’的情况。”邮政公司表示,总的趋势是,未来5年内,邮政报刊亭可能完全消失。
“报刊亭越来越少,现在想买份报纸都成了难事。”家住轮渡附近的吴先生有买报纸的习惯,而升平路靠中山路的报刊亭,也是他每天“打卡”的地点。“去年年初,报刊亭关了,后来被拆除。”现在吴先生订了报纸,但他还是怀念去报刊亭买报纸的感觉。
“20多年前,我搬到莲花商圈居住,附近的几家报刊亭,也是我每周必须‘打卡’的地方。”市民蔡先生回忆说,那时莲花附近有5家报刊亭,想买的书在这转一圈总能买到,“如今报刊亭只剩下一家,店主说常去店内买杂志的也只剩老顾客了。”蔡先生感叹,现在要买某本杂志,一定要提前跟店主预定,不然往往会白跑。
在记者的走访中,湖滨南路湖东路口到斗西路口之间3公里的路段内,目前只剩下4家报刊亭,而原来该路段的报刊亭有5家以上;整条禾祥西路,也仅剩下3家报刊亭。
业者说
以前最高月入过万 现在最低只有一两千
如今可能很难想象,门庭冷落的报刊亭其实在2000年初还是门收入可观的生意。“在2010年以前,邮政公司还要和个体书报商竞争。”康火灿回忆道,为了防范那些私自向报刊亭供货、提供高提成率的个体书报商,邮政公司会暗自在分发的刊物上标明记号,再到现场突击检查报刊亭的售卖刊物,没收那些没有记号、“来路不明”的刊物。
在瑞景商业广场附近的一家报刊亭,从侧面看,亭外摆满了各种玩具,过路者还以为这是一家玩具店。“卖杂志赚不到多少钱了,只能靠这些其他收入贴补。”业者周先生说。为了维持生计,他在店内经营饮料、彩票、玩具、代售e通卡等业务。
和周先生一样,大部分报刊亭如今依靠着一些“副业”来维持经营。尽管邮政公司有相关法规明确规定报刊亭不得有报纸杂志、体彩之外的“超范围经营”,报刊亭开展副业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除了饮料、玩具以外,一些报刊亭店主甚至卖起了初高中教辅、茶叶蛋和面包,把报刊亭转型成了一座“多功能杂货铺”。
在人流量较大、游客较多的地段,卖饮料、地图成了报刊亭的收入支柱。一家离学校较近的报刊亭,借着靠近学生群体的优势,“因地制宜”卖起了玩具、明信片、小说、教辅、零食,还有印着明星照片的别针扣。“做这些都是为了增加收入。但玩具、明信片其实卖得很少,小说、教辅这些一放也是好几个月。”经营者吴女士向记者透露,虽然这些“副业”看上去多种多样,但其实并不怎么挣钱。
“每天在这里从早8点到晚8点,除了春节外全年无休,收入却比不上普通的上班族。”吴女士已在报刊亭一侧挂出了“转让”广告,她说,在鼎盛时期,报刊亭的收入足以养活一个家庭,现在却连维系个人生活都困难。经营报刊亭近20年的林女士记得,1999年时,她在报刊亭的月收入是5000多元,中间月收入一度过万,现在又回到了5000元,而据记者走访了解,地段一般的报刊亭店主,一个月只有1000-2000元的收入。
【现状】
报刊亭“吃不饱” 供需“恶性循环”
报刊亭内售卖的刊物种类正在减少。一位业主记得,在2010年以前,他的报刊亭里有50多种报刊,100多种杂志;现在他售卖的报刊只有20多种,杂志60多种,报刊亭根本“吃不饱”。
刊物种类减少,一方面与纸刊整体低迷的销售环境有关;另一方面,据厦门邮政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不少外地出版商因报刊亭售卖点减少、总进货量过低,取消了与邮政公司的代销合作,也导致了刊物种类削减。
这直接导致不少市民到报刊亭后购买不到自己想要的刊物。“这两年以来,报纸种类就少了八九种,很多老客户买不到想要的杂志,渐渐就不来了。”一位经营者说,市民不来报刊亭买,营业额降低,经营者愈发不敢进货,刊物就越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记者走访多家报刊亭还发现,在半小时内光顾报刊亭的客人,不是买体育彩票,就是充值公交卡、买报纸,多数杂志都在原位静候光顾。“杂志早就卖不动了,要是没有彩票,我早关门了。”从1999年便开始经营报刊亭的业主林女士说,记得在2010年前,《读者》的一期半月刊能卖出50本,现在《读者》虽然还是少数卖得动的杂志之一,但一期也只能卖出20本,“像《爱人》《家庭》这些以前卖得好的杂志,现在都下架了。”
【分析】
整合公共资源 或是转型出路
康火灿回忆,20世纪90年代,为繁荣厦门的城市文化、发展便民服务,市里牵头建设了第一批报刊亭,“当时第一批报刊亭仅有5座,既售卖报刊,又经营公用电话。”他记得,从前的报刊亭业主常给游客指路,售卖旅游地图――从这个层面上说,报刊亭曾是厦门城市对外的一个小窗口,也是便民服务站的一个雏形。
不过随着杂志零售的低迷,报刊亭的生存空间被一再挤压,各个报刊亭选择发展“副业”维持生存,而“副业”的开展又引发了一系列乱象:售卖的杂物放到店外属占道经营,侵占了公共空间,而售卖早餐是否取得食品安全相关证书也未可知……被市场经济催动的“野蛮生长”,让报刊亭呈现出一种混乱的状态。
怎么管?取消报刊亭肯定是一种选择,毕竟其功能正在逐步弱化,甚至被一些便利店所替代。也有人提出保留报刊亭,帮助其“进化”为功能更为强大的“便民服务站”。市民陈先生说,曾在杭州街头看到,智能化报刊亭与城市自行车停放亭、图书自助借阅亭相连而建,人们能在亭前买报刊、充公交卡,还能收寄包裹。“方便、文明,而且美观。”他说,部门牵头来规划、整合、管理,将街头的公共资源整合,或许也是报刊亭未来发展的一种可能性。
【数据】
报刊亭数量2010年后一路下滑 湖里区已难觅报刊亭
据厦门邮政公司提供的数据:2000年,全市报刊亭为68座;2010年,全市报刊亭数量增长到257座,为历年最多;2010年后,报刊亭数量开始逐年以5%至10%的数量下降,到目前全市范围内仅存104座报刊亭。
作为亲历了邮政报刊亭成长过程的资深业务骨干,厦门邮政公司思明区分公司总经理康火灿告诉记者,现在岛内报刊亭仅剩下67座,而在岛外,海沧13座、同安5座、集美19座。这其中,湖里区范围内已难觅报刊亭的踪影。据邮政公司透露,接下来,厦禾路上的多家报刊亭也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置。
报刊亭销售额 经历10年高速增长2013年成为拐点
从厦门邮政公司提供的数据上看,2000年至2010年期间,全市报刊亭每年的总营业额从600余万元直线上升至2100余万元;在接下来的5年里,报刊亭的销售额基本维持在2000万元左右,数字止步不前,可以说,这段时间的经营已经开始现出疲态;2013年可以视为拐点,总销售额开始以每年下跌15%以上的速度递减,从2013年的2052万元一路下跌到2017年的600余万元。
记者注意到,在报刊亭开始衰退的2013年,恰好是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突破10亿部,达到新里程碑的时刻。“手机、电子媒体发展起来后,有些文章通过互联网就能免费阅读,年轻人越来越少到报刊亭买杂志了。”康火灿分析说。据业者周先生回忆,现在每天仍有人来购买报纸,但杂志有时一天却卖不出一本――杂志单价较高、售卖周期长,受互联网冲击更大。做个简单的成本分析就能看出:杂志电子版的订阅金额大多是纸质版订阅额的一半,加上移动互联网带来诸多免费信息渠道,纸质杂志的购买需求正逐渐下降。目前,邮政公司代理着7000余种刊物,但每个报刊亭买进的刊物种类却只有不到200种。
跟着总销售额一起下跌的还有平均年单亭销售额。数据显示,2017年单座报刊亭的年销售额仅有36302.28元,相比2007年前后的最高点11万元下降了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