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整合公共资源 或是转型出路 康火灿回忆,20世纪90年代,为繁荣厦门的城市文化、发展便民服务,市里牵头建设了第一批报刊亭,“当时第一批报刊亭仅有5座,既售卖报刊,又经营公用电话。”他记得,从前的报刊亭业主常给游客指路,售卖旅游地图――从这个层面上说,报刊亭曾是厦门城市对外的一个小窗口,也是便民服务站的一个雏形。 不过随着杂志零售的低迷,报刊亭的生存空间被一再挤压,各个报刊亭选择发展“副业”维持生存,而“副业”的开展又引发了一系列乱象:售卖的杂物放到店外属占道经营,侵占了公共空间,而售卖早餐是否取得食品安全相关证书也未可知……被市场经济催动的“野蛮生长”,让报刊亭呈现出一种混乱的状态。 怎么管?取消报刊亭肯定是一种选择,毕竟其功能正在逐步弱化,甚至被一些便利店所替代。也有人提出保留报刊亭,帮助其“进化”为功能更为强大的“便民服务站”。市民陈先生说,曾在杭州街头看到,智能化报刊亭与城市自行车停放亭、图书自助借阅亭相连而建,人们能在亭前买报刊、充公交卡,还能收寄包裹。“方便、文明,而且美观。”他说,部门牵头来规划、整合、管理,将街头的公共资源整合,或许也是报刊亭未来发展的一种可能性。 【数据】 报刊亭数量2010年后一路下滑 湖里区已难觅报刊亭 据厦门邮政公司提供的数据:2000年,全市报刊亭为68座;2010年,全市报刊亭数量增长到257座,为历年最多;2010年后,报刊亭数量开始逐年以5%至10%的数量下降,到目前全市范围内仅存104座报刊亭。 作为亲历了邮政报刊亭成长过程的资深业务骨干,厦门邮政公司思明区分公司总经理康火灿告诉记者,现在岛内报刊亭仅剩下67座,而在岛外,海沧13座、同安5座、集美19座。这其中,湖里区范围内已难觅报刊亭的踪影。据邮政公司透露,接下来,厦禾路上的多家报刊亭也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置。 报刊亭销售额 经历10年高速增长2013年成为拐点 从厦门邮政公司提供的数据上看,2000年至2010年期间,全市报刊亭每年的总营业额从600余万元直线上升至2100余万元;在接下来的5年里,报刊亭的销售额基本维持在2000万元左右,数字止步不前,可以说,这段时间的经营已经开始现出疲态;2013年可以视为拐点,总销售额开始以每年下跌15%以上的速度递减,从2013年的2052万元一路下跌到2017年的600余万元。 记者注意到,在报刊亭开始衰退的2013年,恰好是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突破10亿部,达到新里程碑的时刻。“手机、电子媒体发展起来后,有些文章通过互联网就能免费阅读,年轻人越来越少到报刊亭买杂志了。”康火灿分析说。据业者周先生回忆,现在每天仍有人来购买报纸,但杂志有时一天却卖不出一本――杂志单价较高、售卖周期长,受互联网冲击更大。做个简单的成本分析就能看出:杂志电子版的订阅金额大多是纸质版订阅额的一半,加上移动互联网带来诸多免费信息渠道,纸质杂志的购买需求正逐渐下降。目前,邮政公司代理着7000余种刊物,但每个报刊亭买进的刊物种类却只有不到200种。 跟着总销售额一起下跌的还有平均年单亭销售额。数据显示,2017年单座报刊亭的年销售额仅有36302.28元,相比2007年前后的最高点11万元下降了69%。 |
相关阅读:
- [ 02-02]对城市报刊亭不能一拆了之
- [ 09-01]美国《侨报》刊厦门街头异域风情
- [ 10-11]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在同安落成 可看数字化报刊图书
- [ 12-26]厦启动"一张纸献爱心行动" 发动各界捐献旧报刊
- [ 05-10]市档案局披露新近史料 日本报刊留下侵厦罪证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