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 市民说 报刊亭越来越少 买份报纸都成了难事 厦门邮政公司思明区分公司总经理康火灿透露,“2009年之后,受到电子媒介、互联网发展冲击,开始出现经营者‘退亭’的情况。”邮政公司表示,总的趋势是,未来5年内,邮政报刊亭可能完全消失。 “报刊亭越来越少,现在想买份报纸都成了难事。”家住轮渡附近的吴先生有买报纸的习惯,而升平路靠中山路的报刊亭,也是他每天“打卡”的地点。“去年年初,报刊亭关了,后来被拆除。”现在吴先生订了报纸,但他还是怀念去报刊亭买报纸的感觉。 “20多年前,我搬到莲花商圈居住,附近的几家报刊亭,也是我每周必须‘打卡’的地方。”市民蔡先生回忆说,那时莲花附近有5家报刊亭,想买的书在这转一圈总能买到,“如今报刊亭只剩下一家,店主说常去店内买杂志的也只剩老顾客了。”蔡先生感叹,现在要买某本杂志,一定要提前跟店主预定,不然往往会白跑。 在记者的走访中,湖滨南路湖东路口到斗西路口之间3公里的路段内,目前只剩下4家报刊亭,而原来该路段的报刊亭有5家以上;整条禾祥西路,也仅剩下3家报刊亭。 业者说 以前最高月入过万 现在最低只有一两千 如今可能很难想象,门庭冷落的报刊亭其实在2000年初还是门收入可观的生意。“在2010年以前,邮政公司还要和个体书报商竞争。”康火灿回忆道,为了防范那些私自向报刊亭供货、提供高提成率的个体书报商,邮政公司会暗自在分发的刊物上标明记号,再到现场突击检查报刊亭的售卖刊物,没收那些没有记号、“来路不明”的刊物。 在瑞景商业广场附近的一家报刊亭,从侧面看,亭外摆满了各种玩具,过路者还以为这是一家玩具店。“卖杂志赚不到多少钱了,只能靠这些其他收入贴补。”业者周先生说。为了维持生计,他在店内经营饮料、彩票、玩具、代售e通卡等业务。 和周先生一样,大部分报刊亭如今依靠着一些“副业”来维持经营。尽管邮政公司有相关法规明确规定报刊亭不得有报纸杂志、体彩之外的“超范围经营”,报刊亭开展副业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除了饮料、玩具以外,一些报刊亭店主甚至卖起了初高中教辅、茶叶蛋和面包,把报刊亭转型成了一座“多功能杂货铺”。 在人流量较大、游客较多的地段,卖饮料、地图成了报刊亭的收入支柱。一家离学校较近的报刊亭,借着靠近学生群体的优势,“因地制宜”卖起了玩具、明信片、小说、教辅、零食,还有印着明星照片的别针扣。“做这些都是为了增加收入。但玩具、明信片其实卖得很少,小说、教辅这些一放也是好几个月。”经营者吴女士向记者透露,虽然这些“副业”看上去多种多样,但其实并不怎么挣钱。 “每天在这里从早8点到晚8点,除了春节外全年无休,收入却比不上普通的上班族。”吴女士已在报刊亭一侧挂出了“转让”广告,她说,在鼎盛时期,报刊亭的收入足以养活一个家庭,现在却连维系个人生活都困难。经营报刊亭近20年的林女士记得,1999年时,她在报刊亭的月收入是5000多元,中间月收入一度过万,现在又回到了5000元,而据记者走访了解,地段一般的报刊亭店主,一个月只有1000-2000元的收入。 【现状】 报刊亭“吃不饱” 供需“恶性循环” 报刊亭内售卖的刊物种类正在减少。一位业主记得,在2010年以前,他的报刊亭里有50多种报刊,100多种杂志;现在他售卖的报刊只有20多种,杂志60多种,报刊亭根本“吃不饱”。 刊物种类减少,一方面与纸刊整体低迷的销售环境有关;另一方面,据厦门邮政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不少外地出版商因报刊亭售卖点减少、总进货量过低,取消了与邮政公司的代销合作,也导致了刊物种类削减。 这直接导致不少市民到报刊亭后购买不到自己想要的刊物。“这两年以来,报纸种类就少了八九种,很多老客户买不到想要的杂志,渐渐就不来了。”一位经营者说,市民不来报刊亭买,营业额降低,经营者愈发不敢进货,刊物就越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记者走访多家报刊亭还发现,在半小时内光顾报刊亭的客人,不是买体育彩票,就是充值公交卡、买报纸,多数杂志都在原位静候光顾。“杂志早就卖不动了,要是没有彩票,我早关门了。”从1999年便开始经营报刊亭的业主林女士说,记得在2010年前,《读者》的一期半月刊能卖出50本,现在《读者》虽然还是少数卖得动的杂志之一,但一期也只能卖出20本,“像《爱人》《家庭》这些以前卖得好的杂志,现在都下架了。” |
相关阅读:
- [ 02-02]对城市报刊亭不能一拆了之
- [ 09-01]美国《侨报》刊厦门街头异域风情
- [ 10-11]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在同安落成 可看数字化报刊图书
- [ 12-26]厦启动"一张纸献爱心行动" 发动各界捐献旧报刊
- [ 05-10]市档案局披露新近史料 日本报刊留下侵厦罪证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