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情缘 文化节让两岸越来越亲 历经十年的发展,郑成功文化节已经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光是今年前来参加文化节的台湾嘉宾信众就突破200人,首次来厦门的台湾青年就有60人,此外还有日本、马来西亚信众数十人。 一直奔波在两岸的台南市文化协会创会会长郑道聪十年来一直为郑成功文化节牵线搭桥。作为郑成功文化节十年的见证者,郑道聪感慨地说,十年来文化节规模不断扩大,参加团体从最早的庙宇,扩大到社团、中小学校,在历史、信仰、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加入文创、旅游、学术研究等领域,“郑成功文化节是两岸交流更加深入、频繁的生动见证。” 台南郑成功祖庙每年都参加郑成功文化节。今年,他们来参加的人数有35人。台南郑成功祖庙总干事郑锦德肯定道:“郑成功文化节越办越好,今年又是第十届,极具意义,所以今年参加人数最多。” 回忆起2009年参加第一届郑成功文化节的场景,他历历在目,“那一年,延平郡王祠启动重建,在当年的郑成功文化节上,我们一起见证并参加了奠基仪式。” 两岸民俗文化展演更加丰富,两岸青少年交流不断深入,开展同台讲古和书法创作,更有耳目一新的郑成功印记寻根之旅。说起今年的活动,郑锦德频频点头,“‘成功情缘’让两岸同胞不断拓展交流的领域,在频繁交流中,两岸同胞感情越来越好。” 寻根之旅 在厦追寻郑成功文化史迹 郑成功在思明区留下了深深的历史足迹。昨日,本届郑成功文化节的重要活动――首次举办的“聆听历史文脉寻根两岸印记”活动拉开序幕。 顺着溪水潺潺声,在植物园竹类和棕榈植物区中间一条小路的拐角处,一块市级文保郑成功杀郑联处的石碑让台湾同胞充满好奇。 现场,王郑雄、许丽仁和李旭鸣三位思明区文物寻根志愿宣导团志愿者搭配默契,详细道来其中的故事。台湾彰化郑成功庙总干事郑文斌听后很是感慨:“这些历史事件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次活动举办得非常好。” 在一处颇具特色的“石笑”石刻前,文物寻根志愿宣导团志愿者又讲述了另一个和郑成功有关的故事,“明末清初,郑成功屯兵厦门时,常常来这里读书……”这里也成了市级文保郑成功读书处遗址。 探寻之路上,大家一边聆听,一边拍下有关古迹的画面。文物宣导志愿者用心专业的讲解,让大家频频鼓掌。 此趟寻根之旅还吸引了来自马来西亚和日本的信众。马来西亚开山王庙主委林顺兴兴奋地表达此趟寻根之旅的收获,“通过实地走访聆听专业讲解,对郑成功这位英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说着,他展示了一张开山王庙正在建的牌楼规划图,“我们在牌楼上会记载有关郑成功的生平和故事,这次郑成功文化史迹探寻对我们收录史料很有帮助。” 日本平户郑成功庙主委马场则由衷说道:“文化传承,贵在坚持。思明区政府对保护和传承文物如此重视和大力扶持,很值得肯定。” “明末清初,郑成功在厦门城抗清,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又将其命名为‘思明州’……”文物宣导志愿者朱智强“驻点”厦门城墙遗址,为一拨又一拨的嘉宾进行着讲解。虽然忙得满身大汗,但这位老厦门乐此不疲,“我很感动,有这么多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参与郑成功文化节,充分证明郑成功文化的魅力所在,郑成功就是两岸人民血脉相连的纽带。” 文物宣导志愿者危跃明负责讲解兴泉永道署碑记,几天前,一接到任务的他就开始忙起来。他说,“台湾同胞、海外华侨都是第一次走进这个文物点,我想用更简洁的方式进行宣导讲解,把文物的背后故事完整地呈现给他们,让他们更好地了解郑成功的文化史迹。” 昨日上午,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还走进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在鼓浪屿文物寻根之旅中,走进郑成功纪念馆,瞻仰这位民族英雄,了解其生平事迹。 6月23日晚,在厦门歌舞剧院,厦门金莲陞高甲剧团为两岸嘉宾带来《大稻埕》的演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
相关阅读:
- [ 06-19]两岸越融合 台湾民众对大陆评价越客观
- [ 06-18]五彩面团捏出龙舟 台湾民间艺人在集美传授技艺
- [ 06-13]台湾业界积极评价大陆惠台措施 盼把握机遇深化双赢合作
- [ 06-12]360名台湾同名村镇乡亲来闽寻根谒祖
- [ 06-12]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4.6级地震 震源深度11千米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