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2 从无偿献血者 转成献血服务志愿者 陈伟宪为献血者提供服务。 64岁的陈伟宪是血站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队长,他用一年时间就做到了全国无偿献血五星级志愿者。 在血站献血大厅、各献血点和其他大型团体无偿献血活动中,经常能看到陈伟宪的身影,64岁的他身着服务队红马甲,戴着厚厚的眼镜,主动向献血现场的市民打招呼,热情耐心地指导献血者填写献血征询表,解答献血者及咨询者的问题,宣传血液常识和献血知识等。 自2016年加入血站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陈伟宪的志愿服务工时已达到了2218小时,被推选为服务队队长之一。开展志愿服务的第一年,他就达到了701.5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按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表彰的规定,600个小时就是“五星级无偿献血志愿者”,陈伟宪只用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五星级无偿献血志愿者”。 2218小时志愿服务 爱人支持让他充满干劲 陈伟宪还清晰记得第一次献血的情景: 1998年12月26日,他从中山公园南门骑自行车路过,刚好看到一辆献血车,他觉得身体还不错,便撸起袖子上了献血车。怕家人担心,他一直瞒着家人,直到2006年一份献血证书寄到了家里――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家里人才知道,随即也表示了充分理解。 2015年,由于超过了献血年龄,陈伟宪开始转向了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原本想退休后可以在家陪爱人看看书、唱唱歌,可爱人却说:“我喜欢静静地待在家里做家务、看书,而你喜欢做志愿服务,反正家里也没多少事做,你去血站做事情吧,我支持你,只是别忘记回家吃饭。”有了爱人的支持,陈伟宪浑身是劲,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参加活动,内心感到越来越快乐,也越来越充实。 “自订”65岁生日礼物 志愿服务达到3000小时 目前,陈伟宪已经参与志愿服务2218小时。他坦言:“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明年65岁生日之际达到3000小时的志愿服务工时,拿到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奖(终身荣誉奖)。现在还剩下近800小时,一个月一般能做到六十几个小时,我要尽力达到目标。” 他认真说:“我这辈子也没得过什么荣誉。现在我64岁了,我母亲也87岁了,孩子也要成家生小孩了,还能做多长时间,这个是没办法预测的。所以给自己定个目标,尽力去做,不留遗憾就好了。” 被献血者打动 是坚持志愿工作的动力 让陈伟宪坚持的动力是各式各样热心的献血者。他回忆曾在SM城市广场献血点为一位外来务工献血者服务,“晚上到七点多钟,他扛着两个大袋子走来。我以为他要问路,他告诉我要献血。”原来,这位献血者刚结束了修理窗户的工作,从翔安转车到SM城市广场。以往献血点在晚上6点左右就关门了,他一直没能献上血。献完血后,陈伟宪给他拿了一盒花生牛奶让他补足体力,献血者挥手谢绝离去。“让我感动的献血者还有很多,大家的善心,是我坚持志愿服务的动力源泉。”陈伟宪说。 他强调,志愿服务有三个心得:看清楚、问清楚、写清楚,及时准确地解决献血者的需求,“无偿献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虽然我已经超龄不能献血了,但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通过志愿服务把无偿献血的精神传播得更广、更远,把我的剩余时间贡献给社会,帮助他人,这就是让我最有成就感的事。” 人物3 缘于献血 携手一生 施洁琳夫妻 5月22日,是施洁琳和赵京生夫妻俩的“纪念日”。8年前的这天,两人因为一场献血活动悄然结缘。更巧的是,两人在2010年5月22日这天,还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两张印有红十字标志的入库证书,成了爱情萌芽的美好见证。 夫妻缘分 与献血志愿活动有关 2010年5月22日,集美大学组织了一场献血活动,施洁琳作为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现厦门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参与了这次志愿活动,作为厦门华天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员,赵京生也受邀参加交流。 施洁琳回忆,“我就是在那天第一次听说了中华骨髓库。后来才知道那天去交流的高校学生中,只有我和先生同时加入了骨髓库。” 虽然至今都没有接到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电话,但施洁琳8年来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华骨髓库的情况,“当时其他学生没有加入骨髓库,也有受到来自家庭的阻力的,但我跟我先生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想着可以救人”,她笑着说,“事后我问先生‘如果有一天骨髓库通知你配型成功了,你捐吗’,我先生说,‘当然捐!’” 将5 22定为纪念日 夫妻俩相约献血 2016年结束了爱情长跑,夫妻俩定居厦门。施洁琳夫妇两人把5月22日定为了纪念日,“我俩觉得一起加入骨髓库算是不小的缘分,就把它定为一个纪念日,约着去献血了。以后只要工作安排得开,我们都会在这一天去献血。”她表示,因为学医出身,所以常常还会跟先生聊目前的临床用血、献血情况等。 其实,早在2009年,施洁琳就对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有了极大的热情,“很早就有这份心思了,第一次献血和加入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都是2009年,养成了献血习惯后,只要学校有组织,就一定会拉着身边的人一起去献血。” 2010年,施洁琳接手成为医高专青协的负责人。此后,医高专包括献血在内的所有志愿者服务,施洁琳都次次不落地用心参与。 常接触血液病患者 更明白献血的重要 目前,施洁琳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护士,常常遇见各种血液病患者,深刻体悟到了患者的病痛,“我以前在儿科做护士时,儿科的小孩患血液病挺多的;后来转到血液科,更是经常和贫血、白血病这些血液病患者接触。” 她反复强调:“造血干细胞意义非凡,可以救活一个人。如果没有适配的造血干细胞就只能化疗,不说身体能不能受得住,精神和物质上都是非常重的负担。捐献干细胞,一来能够治病救人,二来能配型成功又是多大的缘分啊。” 施洁琳积极参与医院的每次献血活动,她感慨,医院每次组织献血时,血液科往往是冲得最快的,无论医生护士,都非常积极。因为长期跟各种血液病患者接触,深深知道血液对患者的重要性。 只要是能救人,一切都是值得的,施洁琳表示:“别人做得比我多多了,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
相关阅读:
- [ 06-13]去年厦门有33410人次的无偿献血者 总献血量近17吨
- [ 06-12]今年7月至9月 厦门献血点开放时间延至晚8点
- [ 05-25]“钟山说事”为株洲献血达人点赞
- [ 05-11]“为12岁女生献血 全城爱心滚滚”后续:女孩已没事了
- [ 05-07]“献血冠军”林标城:一次“炫耀”让他走上“热血”人生路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