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报讯(记者蔡樱柳通讯员王宇征)每年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这一天,是属于全世界无偿献血者的节日。他们献出自己的血液,帮助急需的人,为身患重症的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6月9日下午,厦门市以“为他人着想,捐献热血,分享生命”为主题,举办“世界献血者日”感恩活动。此次活动由厦门市卫生计生委、厦门市红十字会指导,厦门市中心血站主办。
活动现场,主办方对去年一年为厦门无偿献血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爱心单位、个人进行了表彰,颁发了2017年度厦门十大献血品牌优秀组织奖、2017年度机采血小板杰出贡献奖、2017年度稀有血型“厦门会晤医疗保障”特殊贡献奖、2017年度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突出贡献奖等。
据统计,去年,厦门有33410人次的无偿献血者和246个爱心单位的两万多名员工,参与捐献全血及机采血小板。全年总献血量近17吨,较2016年度比增13.3%。其中,机采血小板捐献量比增17%。
市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处处长巫斌表示,随着厦门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医院陆续开业,周边城市的很多患者来到厦门求医,厦门的临床用血需求也相应增加;疾病的多样化,需要输血救治和补充血小板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希望能通过多部门协作,呼吁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到无偿献血中。
当日,受到活动现场爱心氛围的感染,前来献血的爱心市民络绎不绝,献血车周围人头攒动。
【链接】
她平均每月献血小板一次
身材娇小的王巧荣,是一名热心的志愿者。只要得闲,厦门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的活动,她必到。从第一次接触捐献机采血小板至今只过了一年,王巧荣几乎以每月1次的频率,共捐献机采血小板11次。
一次王巧荣外出,被志愿精神感染,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她说,这样能多帮一些人。
2000年的第一次献血,实属临时起意。“当时看报纸介绍无偿献血,觉得献血也不错。就和闺蜜商量着,一起到厦门市中心血站献血。”王巧荣说。她身形娇小,一听说献血有体重最低门槛,十分担心。“刚好过了90斤,可以献血。”得知体重达标,王巧荣心情激动。“献血还让我知道了自己的血型。几天后收到通知,血液达标了,可把我乐坏了。”当年还没有手机短信通知。
去年5月,王巧荣第一次接触捐献机采血小板,竟因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她打趣说,从那以后自己“成了血站的一个笑话”。每回捐血,她都会因为兴奋而导致血压升高,医护人员一见到王巧荣就形成“条件反射”:“不用量都知道你的血压又高了。”
平复激动的心情,要花大半个小时;加上王巧荣血小板偏少,每次机采都耗费一个多小时,还只能献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王巧荣有些无奈:“我也想多献点,于是想办法让自己的血小板涨高点。”听说吃坚果管用,王巧荣让家人邮寄红皮花生来,饭后当零食吃,虽然这样,血小板也没见涨。
王巧荣不满足于只在周末做志愿,还在“志愿厦门”APP上,“遇见”了厦门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为王巧荣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动力。
因为加入的志愿者团队不止一个,她结识了其他志愿者队伍里的朋友。帮助别人时,王巧荣觉得,内心变得丰满、快乐。
王巧荣说:“不少朋友因为我,了解了无偿献血,我也陪着他们一起来献血,有的人因此也加入了厦门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呢。”
他乐当献血“推广者”
林锦疆有个小目标,就是将志愿服务做得深入人心,让无偿献血知识能够得到普及。
生活中,林锦疆是一名小学教师;每到周末,他就是厦门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在街头宣讲无偿献血相关知识。
林锦疆无偿献血缘于20多年前,刚参加工作没多久的他,在单位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中“落选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中午喝了酒的缘故。”提起那次,林锦疆很感慨。
2010年,林锦疆看到关于无偿献血的报道后,便动身前往厦门市中心血站,顺利地献出了200毫升全血。第一次献血,林锦疆被医生夸赞“血管条件很好”,他还了解了捐献血小板的知识。
“血小板的作用很大,而且捐献间隔时长比全血短,每隔半个月就能献一次。”林锦疆希望能帮到急需的人。只要条件允许,林锦疆就会到血站献全血或机采血小板。
过去8年里,林锦疆在厦门献全血4次、机采血小板37次。有几次,他趁着到外地出差的闲暇时间,特意找到当地的中心血站,捐献机采血小板。
林锦疆是一个喜欢分享的人———他常常把自己参加无偿献血志愿活动的照片挂在朋友圈里,号召更多人参与献血。这也是他科普无偿献血知识的重要渠道,还因此帮助志愿者队伍纳新。
女儿同学的父亲、身边的同事,通过微信朋友圈了解了无偿献血,也在林锦疆的感召下,加入了志愿者队伍,成为无偿献血“专业户”。
林锦疆把做志愿活动当成自己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他说:“我是人民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传播科学知识、引导众人参与爱心工程,也是我的工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