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文体 > 正文

市民教孩子唱歌仔戏打五祖拳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018-06-11 08:53:54兰京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由海沧区委宣传部与厦门日报社合作,在“家访”大型策划栏目中特别设置的《耕读海沧家风佳话》栏目持续进行中。本周,我们走近两位海沧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海沧,这一片拥有千年文化积淀的土地,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各种传统文化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书写着崭新的篇章。邱晟栋、邱晟樑双胞胎“组团”,合力探索推进五祖拳教育,希望它与更多传统文化碰撞、融合,摩擦出不一样的火花;陈伟顺带着一颗热爱歌仔戏的心努力奔走,从无到有组建戏曲社团,让不会闽南话的孩子爱上歌仔戏……

海沧传统文化,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创新中,迸发出全新的面貌与能量。这种关于传统的教习,传授的是精湛技艺,传承的是传统文化,传扬的是良好家风。

双胞胎“组团”创新教学传承海沧五祖拳

  记者(左一)与邱晟栋、邱晟樑一家合影。(厦门日报记者何炳进 摄)

主题词:

传习

出镜家庭:

邱晟栋,31岁,海沧区第二实验小学体育老师;妻子,杨欣,28岁,新江中心小学语文老师;女儿,邱简安,一岁六个月;孪生弟弟邱晟樑,31岁,海沧区第二实验小学体育老师。

家庭地址:

海沧新垵村

新愿:

希望通过开设五祖拳校本教程,发挥五祖拳健身、观赏、防身、育人四大价值,传承爷爷的遗志,让更多人了解并练习五祖拳。

厦门日报讯(记者兰京)上午9时许,新垵村街头人头攒动,摩托车见缝插针地穿行在人流中。两边店铺招牌里,时不时跳出“拳馆”“书院”等字眼。这里,是五祖鹤阳拳的发祥地。

邱晟栋一家就住在这里。一百多平方米的院落里,两栋小洋房相邻而建。“这是爷爷带我们习武的地方。”邱晟栋说,家中世代传习五祖拳,到大伯父孙子已是第五代,祖父邱武耀是第一批省级非遗“新垵五祖拳”的代表性传承人。

“兵器、沙包等习武的工具都搬到学校去了。”邱晟樑边说边从屋内走出。一样的身高、一样的发型,穿着同样印有“五祖拳”字样的T恤——邱晟栋、邱晟樑这对孪生兄弟不仅外形相似,对于五祖拳也有共同的记忆。“小时候每天6点多,爷爷就会叫我们起床练拳。”邱晟栋记得,那时,兄弟姐妹、邻里小伙伴等二十多人就会来院子,蹲马步、学拳理、练招式、耍兵器。“日落时,爷爷会提前给院子洒水降温,再叫我们出来练。”

每日两次,一次一个半小时的练习,让两兄弟打下了扎实的武术基础。2005年,两兄弟一同考上集美大学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四年后,两人又同时考进海沧教育系统,担任体育老师,哥哥在新江中心小学,弟弟在延奎小学。

“爷爷退休后,还常去新江中心小学义务教拳。”受此影响,两人在教学中融入五祖拳。2014年,邱晟栋到海沧二实小任教,五祖拳逐渐成为该校特色课程。2016年,他向海沧教育局申请成立五祖拳工作室。2017年,两兄弟决定“组团”,合力深耕五祖拳教育。邱晟樑也申请调到海沧二实小。最近,他俩正在编写小学版五祖拳校本教材,希望让五祖拳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教材中不少内容来自爷爷传习的“武功秘籍”——“五祖拳拳谱”。这本手抄本被放在五祖拳工作室。这是一间精心设计的工作室。红砖古厝的背景墙上,挂着一幅五祖鹤阳拳的门规——“学法学艺一气成,修身修性谦为本。”

“哈!”“哈哈!”见我们聊得起劲,邱晟栋一岁半的女儿兴奋地伸出手,掌心向前,摆出“排掌”(五祖拳动作)。这里是她最熟悉的“乐园”。“爸爸每天都要来,她就会跟着一起来玩。”妻子杨欣笑父女俩都是“拳迷”。

“只要有可借鉴之处,我们都想尝试用于五祖拳传承。”邱晟樑介绍,工作室不仅与幼儿园、社区书院等平台衔接,还努力将五祖拳与剪纸、戏剧等结合,他们还常在周末参加各种交流活动。“欣慰的是,家人特别支持我们。”邱晟栋说。

“我时常叮嘱他们教人打拳,更要教人道理。”采访中,邱晟栋母亲一直陪着,时不时补充几句。邱晟樑说:“这就是爷爷常说的,跟拳讲拳理,跟人讲道理。”

开校本课教歌仔戏海沧“后”成小戏骨

  记者(最后一排左一)与陈伟顺(最后一排右二)合影。(厦门日报记者 何炳进摄)

主题词:

坚持

出镜家庭:

陈伟顺,28岁,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音乐老师;蓝海豚歌仔戏社团团员和导师。

家庭地址:

北师大海沧附校

新愿:

为传统戏曲培养年轻观众,为歌仔戏传承找到接班人。

厦门日报讯(记者兰京)“歌仔戏男神”,还没见到陈伟顺,记者就听说这个称呼。果真,陈伟顺长得格外清秀,不过,俊俏的面容有些许疲倦,下巴的胡子也有些长。

“太忙了。”陈伟顺说,6月3日,他带着蓝海豚歌仔戏社团的8名弟子刚刚完成央视戏曲频道原创少儿戏曲节目《宝贝亮相吧》录制。仅一个月时间,他们就拿下了两个歌仔戏折子戏——《黛玉葬花》《沈园绝唱》。

“陈老师!”下午4时20分许,社团排练时间到,一群“00后”“10后”小戏骨就涌进练习室,兴奋地要拿节目组送的两只粉色海豚。“上课了。”陈伟顺不大的声音中透着严肃。他们立刻自觉穿戴好行头,跟着老师开练。两年前,这些海沧的孩子还连什么是歌仔戏都不知道。他们两年来的变化,饱含着“大家长”陈伟顺的汗水。

陈伟顺并非戏班出身,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系钢琴专业。不过,他成长在泉州南安梨园世家,从小受爷爷影响。“爷爷教我学南音、听歌仔戏。”陈伟顺说,“爷爷常会和我探讨如何传承南音。”这种期盼让他做了决定:辞掉钢琴老师的工作,到北师大海沧附校当一名音乐老师。

陈伟顺向学校申请开南音选修课,但孩子大多不会讲闽南话,一开始一节课三个字的唱曲,班里仅有的八个孩子都学不下来。即便如此,一个学期后,他还是在学校举办了一场《陈三五娘》南音专场音乐会。

陈伟顺后来开设了歌仔戏校本课,并组建戏曲社团。这次开课前,他特意对二年级学生做了简单调查:不到2%的孩子看过戏曲,但在喜欢的戏曲人物照片这项,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做出了选择,原因是“扮相很美”“头饰很漂亮”等。陈伟顺就从“扮相”入手——第一节歌仔戏课,他起了个大早,花了两个小时化妆。“一进教室,他们就被吸引了,上课效果很好。”一学期的课,他从梳妆延伸到服装再到剧目和表演。

但陈伟顺发现,要讲好这门课,自己的能力并不够,于是他自费去艺校拜师。“那时,我已经怀孕了。”厦门艺术学校戏剧科老师施丁草说,“但我真的被他对戏曲的热忱感动了。”

为了跟上戏曲社团的发展,他自掏20多万元购买戏袍、制作伴奏带等。为节约开支,陈伟顺自己学着做头饰、发包,还自费购买相机给孩子拍照,制作海报,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忙到12点以后才回家休息。

为了让孩子更快地成长,他走访了龙海市芗剧团、漳州市芗剧团、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为孩子们“求”得老师。被陈伟顺的热情打动,王志斌、庄必芳、庄海蓉等歌仔戏名家都成为社团授课老师。

“一年培养500个学生,十年就有5000个学生。有他们一起传承歌仔戏,歌仔戏就不怕没观众。”陈伟顺说,爷爷的教诲和孩子们的努力都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