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全省社区矫正教育管理工作现场会在翔安区召开

2018-06-11 08:39:16江海苹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现场会的参会人员实地参观翔安区社区矫正中心。(市司法局供图)

  警察为社区服刑人员授课。(市司法局供图)

  社区服刑人员和志愿者排成“525”,用“我爱我”共同迎接心理健康月。

厦门日报讯(文/图记者 江海苹 通讯员 林辉亮吴奕昆)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法思想,全面深化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近日,全省社区矫正教育管理工作现场会在翔安区召开。

会上,市司法局、翔安区司法局与全省同行交流分享了社区服刑人员分类分级管理和考核奖惩工作经验。

6月7日上午,前来参加全省社区矫正教育管理工作现场会的全省同行聚在一起,实地参观了坐落在马巷镇中心的马巷司法所,并观看了翔安区社区矫正中心的效果展示。

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司法所,以它的管理创新——创设“三级四等”分级管理模式,赢得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关注,并为全省开展社区矫正分类分级管理与考核奖惩试点工作提供蓝本。

在随后召开的现场会上,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邬勇雷充分肯定了厦门市在社区矫正教育管理工作上取得的显著成绩。他说,厦门市坚持问题导向,主动作为、先行先试,在全省探索实践社区服刑人员分类分级管理和考核奖惩工作,增强了社区服刑人员遵规守纪的意识,实现了社区矫正管理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会议指出,做好新时代社区矫正工作,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社区矫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突出工作重点,全力提升新时代我省社区矫正工作水平;要强化主体责任,为社区矫正工作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省司法行政系统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奋力开创我省社区矫正工作新局面。

先行先试

争做社区矫正工作“先行者”

  6月7日,全省社区矫正教育管理工作现场会在厦门召开。

厦门司法行政系统紧紧围绕发挥刑罚执行功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抢抓社会治理方式转型机遇,以理念创新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创新

2006年,厦门市思明区成为福建省首批开展社区矫正试点的三个试点区之一;

2008年,厦门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2009年,厦门市马巷司法所首创“三级四等”分级管理模式;

2017年,厦门市启动了社区服刑人员分类分级管理和考核奖惩试点工作。

……

风雨兼程十二年,创新与责任,伴随着厦门市社区矫正工作不断成长。作为“试验田”和“先行者”,这样的定语,在十二年厦门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如影随形。

率先推行分类分级和考核奖惩管理制度、创新“四方联动”协作配合机制、探索创新社区矫正“从心入手”工作方式、在全国率先试点台籍社区服刑人员集中监管新模式、创新社会力量参与矫治……

创新举措与能力,往往来自创新理念的支持。身处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厦门市司法局始终保持大胆尝试、积极创新的作风,全力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力争把“试验田”转变为“示范田”,形成供全省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我省社区矫正工作打造新的工作品牌。

多年来,在省司法厅、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厦门司法行政系统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发挥刑罚执行功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抢抓社会治理方式转型机遇,以理念创新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创新,亮点纷呈,走出一条具有厦门特色的社区矫正新路子,有力地保障了“金砖会晤”“中芬论坛”及重大节日、重点时段社区服刑人员与刑满释放人员的监管安全,全心服务保障厦门争创“五大发展”示范市和法治中国典范城市。

截至2018年5月底,全市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3000多人,在矫近2000人,没有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重大案(事)件。

突破瓶颈

破解社区矫正监管难题

芬兰司法部长安蒂·海凯宁和司法部副部长刘振宇一行到集美区社区矫正中心观摩。

去年11月,市司法局正式启动社区服刑人员分类分级管理和考核奖惩试点工作,在翔安区先行开展试点工作

随着社区矫正工作从“底线安全观”到“治本安全观”的观念转变和工作要求,市司法局不断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把脉现状设计框架,精心设计两项矫治制度,全程跟进不断完善,在检验成效中稳步推进,找准一条富有厦门特色的社区矫正发展的出路。

“思路决定出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转变观念引领思路,最终实现从‘底线安全观’到‘治本安全观’的转变。”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叶勇义在介绍时说道,“思想上要转变,从过去对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间不脱管、不漏管和不发生重新违法犯罪的底线安全,转变为向社会输送守法公民的‘合格产品’‘放心产品’的治本安全思维转变;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要转变,就是从单一监管模式向更细监管矫治、更准帮扶教育、更高工作标准的转变。”

针对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执法意识不强、管理粗放、标准不一、方法简单等制约瓶颈,如何来破解?

难点在于如何结合实际工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针对制度设计中的六个重点问题:对社区服刑人员如何设置管控类别?对社区服刑人员如何进行分级管理?分类管控与分级管理如何有效对接?分级管理处遇措施如何确定?考核什么与怎么考核?考核奖惩与分类分级如何对接?市司法局经过深入调研分析,逐一予以解决,推动制度成形。

去年11月份,市司法局制定了《厦门市社区服刑人员分类分级管理和考核奖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厦门市社区服刑人员分类分级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厦门市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奖惩办法(试行)》,正式启动了社区服刑人员分类分级管理和考核奖惩试点工作。决定2018年4月前,在翔安区先行开展试点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后全市推行。

试点以来,翔安区试点工作的成效与经验做法也已经初步显现:没有发生脱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现象,违规人数同比下降了18%、受到警告处罚人数下降了20 %。社区矫正工作总体取得了三个提高、实现了三个转变,即: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执法水平,实现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转变;提高了社区服刑人员的内在动力,实现被动接受监管向主动接纳监管的转变;提高了社区矫正资源使用质效,实现宽泛投入向精准投放的转变。

探索创新

提升社会治理创新水平

近年来,厦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开拓进取,探索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台籍社区服刑人员集中监管、网格化管理等新举措

一名因故意伤害罪入矫的社区服刑人员由施暴者变为志愿者,剧中主人公因冲动做错事成为社区服刑人员,在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帮扶下,他破茧成蝶、全新蜕变……在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一场由爱恩述剧团策划表演的“我爱我家”社区矫正心理剧正在集美区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上演。

以心理剧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将社区服刑人员带入情境之中,建立和强化社区服刑人员的家庭观念,深化人际交往与沟通在再社会化中的重要性;拉近工作人员与社区服刑人员距离的同时,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效率。

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将心理剧引入社区矫正工作中,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严肃权威的社区矫正刑罚执行工作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旨在通过心理团体辅导与团体活动的方式,让社区服刑人员更好地关注心理健康、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进而做到关爱他人、关注家庭、回归社会,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社区服刑人员“再社会化”。

这是厦门社区矫正工作探索创新举措的缩影。近年来,厦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开拓进取,探索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台籍社区服刑人员集中监管、网格化管理等新举措。

通过率先开展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工作,至今累计投入500多万元,用于购买包括心理矫正、困难帮扶、教育疏导等在内的多个服务项目,缓解了社区服刑人员大幅增长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不足的矛盾;率先组建志愿者队伍,培育出“曙光爱心服务队”“反诈骗宣传志愿队”等先进典型;与在厦高校共建,率先成立专家组,为厦门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咨询等服务。

为打通厦门涉台司法的“最后一公里”,2015年7月,厦门市司法局下发《关于开展台籍社区服刑人员集中监管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因各类违法犯罪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在厦台籍罪犯,统一由海沧区司法局执行社区矫正。

2015年8月,厦门市涉台社区矫正中心在海沧区挂牌成立,在全国率先推进台籍社区服刑集中监管的新模式。这是推进法治厦门,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为破解台籍被告人适用缓刑难问题做出有益尝试。标志着厦门已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具备涉台审判、涉台检察、涉台司法调解、涉台社区矫正等“一条龙”涉台司法服务的城市。

创新开展社区服刑人员网格化管理。选取集美区、同安区作为试点单位,在全省率先实现社区服刑人员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充分利用综治、公安、卫生、民政等各部门网络资源以及社区网格员的职能优势,协同做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服务及管理。

帮扶解困

搭建社区矫正“回归路”

市司法局致力于构建和完善帮社区服刑人员更好融入社会的机制,从根本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为了让社区服刑人员感受到法治的温暖,多年来,市司法局在就业帮扶和教育引导上下功夫,致力于构建和完善帮助其更好融入社会的机制制度,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安、翔安区司法局联合职业技术学校、街镇等建立培训基地,提供电焊、汽车维修、计算机操作等实用性技能培训,走出一条“建立技能培训基地、借助社会力量教学、有效指导就业”相结合的新路子;组织有就业意向的社区服刑人员到人力资源市场参加招聘会,推动家庭生活困难有就业需求人员上岗就业。海沧区司法局联合台企建立全市首个涉台社区矫正安置基地,为“三无”的台籍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工作岗位、临时居所或临时救助。

在思明区嘉莲司法所,全市首创成立“社区矫正夜间治安巡逻队”,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化身“红袖标”,协助辖区派出所民警在明发、新景、莲花等商圈开展夜间治安巡查,既解决了服务时间与上班时间冲突的问题,也强化了辖区居民共同维护辖区和谐稳定的认同感,提升矫正成效。同时,打造“菜单式”社区服务模式。定期收集晨曦公益服务队(火车站南广场)、嘉莲街道友邻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商圈夜间治安巡逻、厦门市烈士陵园等六个社区服务基地的服务需求,通过菜单的形式,将项目内容、服务时间、工作强度、操作难度等服务内容列出。在办理入矫手续时,以“点菜”自选的方式提供给社区服刑人员,供其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区服务项目。

在湖里区,社区矫正工作快步走上了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道路。从提高教育矫正靶向作用到引入专业心理矫治力量,从举办社矫读书交流会到组建“反诈骗”志愿者巡逻队,从开办“自新、有为”论坛到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加入法治宣传队伍,湖里区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出了具有特色的社区矫正教育管理新思路——人性化管理与精细化矫正相结合,引导社区服刑人员重新回归社会。目前湖里区打造的社区矫正“教育超市”日趋完善,分类施教措施极大提升了社区矫正效果:主动协调整合了公安民警、检察官、法官等资源力量,打造高素质、高规格的社区矫正讲师团;规范开设集中教育,包括20课时的“入矫第一课”,从源头夯实矫正基础;运用新媒体创新教育方式,实现远程教育和智慧矫正。

目前,全市已建立教育就业基地30多个、社区服务基地120多个,为社区服刑人员重树生活信心、顺利融入社会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帮扶教育,厦门大多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他们中有的找到了满意的职业,有的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有的成为企业主,更多的人通过社区矫正找回了自己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亮点点击】

打造“互联网+智慧监管”体系

  平台可通过多种功能对社区服刑人员实现信息化管理。(市司法局供图)

去年以来,市司法局先后投入200多万元资金,在全省率先建成了横向联通、上下贯通的社区矫正信息化监管智慧辅助平台。这是提高厦门社区矫正监管信息化水平,打造“互联网+智慧监管”体系的重要举措。

该平台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横向与城市公共安全平台、法院系统、检察院系统互联互通,纵向市、区、镇(街)三级无缝衔接。

全市通过推行手机、电子腕带“双定位、双抽查”监管制度,全面升级电子围栏,做到“听声识人、动知轨迹、行知去向”。

探索将平台监管与社区服刑人员的电子腕带定位信息和三维实景地图融合,通过区域监管、信息交互、决策分析等功能,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信息化、科学化、常态化、动态化管理;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就近安排社区服刑人员到视频监控点报到,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社区矫正“监管精度”。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