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男神”陈伟顺自掏20万苦累也心甘
![](../../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180605/3859f9575d561c80b3f545.jpg)
《沈园情》剧照
![](../../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180605/3859f9575d561c80b3f646.jpg)
学生在练功。林泽贵 摄
![](../../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180605/3859f9575d561c80b3f647.jpg)
课后,陈伟顺在指导学生排练歌仔戏。 施辰静 摄
![](../../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180605/3859f9575d561c80b3f648.jpg)
孩子们在央视录制现场。(资料图片)
东南网6月5日(福建日报记者 林泽贵)蝶步曼妙的小旦、温文尔雅的小生、韵味十足的唱腔……6月1日,央视戏曲频道原创少儿戏曲节目《宝贝亮相吧》的录制现场,由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简称北师大海沧附校)蓝海豚歌仔戏社团一群“00后”“10后”小戏骨带来的歌仔戏折子戏《黛玉葬花》《沈园绝唱》,瞬间征服了全场的嘉宾跟观众,博得阵阵掌声。
让这群基本不会讲闽南话的“海娃”(海沧的孩子们)开口唱歌仔戏并应邀上央视表演的幕后大功臣,是被誉为“戏曲男神”的北师大海沧附校音乐老师陈伟顺。出身泉州南安梨园世家的这位“90后”小伙子,牢记爷爷的嘱托,把歌仔戏带进校园,开设歌仔戏校本课并组建戏曲社团,甚至自掏20多万元购买戏袍、制作伴奏带等。在他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孩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传统文化和戏曲的“铁粉”“小戏骨”,他们从海沧唱到厦门唱到全国,“文化自信”声情荡漾。
一份追求:开课传授戏曲培养文化自信
在厦门大学艺术系主修钢琴的陈伟顺原本在厦门一家公立职校任教。三年前,陈伟顺作为人才引进对象,成为北师大海沧附校的音乐老师。一向善用乡土文化开展个性化艺术教育的北附校,看中的正是他“世遗南音市级传承人”的身份。
进校后,意志踌躇的陈伟顺就向学校申请开课教授南音,但他很快就被打击了。作为古汉语艺术瑰宝,南音的学习难度很大,尤其是学校的孩子大多是不会讲闽南话的新厦门人。一开始,一节课三个字的唱曲,孩子们都学不下来。
孩子们学得有点吃力,兴趣也不高。第一个学期,尽管陈伟顺“威逼利诱”加“连蒙带骗”,南音社团也只接收了8个孩子。即便如此,磕磕碰碰地教了一个学期后,他愣是在学校成功举办了一场《陈三五娘》南音专场音乐会。
第二学期,从小对歌仔戏耳濡目染的陈伟顺便决定改教更通俗易懂的歌仔戏。开课前,他特意对二年级学生做了一个简单调查。调查显示,不到2%的孩子看过戏曲,而且这些孩子们一致表示不喜欢。调查时播放的戏曲视频,孩子们也在“不想学习”上达成一致。孩子们说:“我们都不知道他们演的什么,唱的什么。”
这份调查的结果似一盆冷水一般从头泼了下来。但细心的陈伟顺又翻了一下那480份调查表,有一个现象给了他灵感:在4张现代人物写真照和4张戏曲人物写真照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选择喜欢的是戏曲人物照片。随机问了一下孩子为何喜欢,答案基本一致,关注点都在于“扮相很美”“头饰很漂亮”。
立足调查结果,陈伟顺打算从“扮相”入手。第一节歌仔戏课,他起了个大早,花了两个小时开始化妆绑头。当他以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模样站在课堂上,瞬间牢牢吸引了孩子的眼球。“这一节课效果很好,孩子们专注度很高。”陈伟顺说,确定孩子们能接受歌仔戏后,他正式开设歌仔戏校本课,并组建以歌仔戏为主体的戏曲社团。如今,歌仔戏社团已吸收近90个成员。
“戏曲是美育的课程,在传授戏曲的同时,让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美有切身感受,可培育孩子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认同感及自豪感。”陈伟顺说,为了让孩子看到专业戏服上的精美刺绣,陈伟顺利用暑假跑遍杭州、北京、天津、西安等地,磨破嘴皮让厂家制作适合学生身材的戏袍;为了给孩子们做好扮相,他利用假期时间考取国家一级化妆师资格证;为了弥补自己并不擅长的戏曲形体,他又到厦门艺校自费学习。
一种动力:继承爷爷嘱托传承祖辈艺术
在学校戏曲社团的教室里,有各式戏袍数十件,还有各种盔头头饰。“好的戏曲用品很贵,盔头头饰7000多元,一件凤蟒戏袍要3万元。”为了买戏袍跟盔头,陈伟顺花了约20万元的工资积蓄。他还自编教材,为了让孩子有戏曲伴奏带,又花了几万元请专业老师作曲、配器、录制。
主修钢琴的陈伟顺,本来月赚2万元是很轻松的事,但现在,他工资几乎一分不剩。不仅花钱,更花精力,为节约开支,他自己学着做头饰、发包,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忙到12点以后才能回家休息。好几次,他都想要放弃,“歌仔戏不会因为我而没落”。
支撑陈伟顺走下去的,是爷爷的教诲跟期望。“爷爷是我艺术道路上的引路人、同行者,更是明灯。”陈伟顺说,5岁的时候,他就被爷爷送到艺校学南音。那时候,他并不喜欢南音,但他爱吃油条,爷爷就以“学好一首曲子给10元钱买油条”为条件,激励他学唱南音。在这样的“利诱”下,他也从最初排斥学南音,到后来从内心感受到南音的美,并常被邀请登台演唱,“爷爷常说,我很给他‘长脸’”。
后来,陈伟顺在外求学,几乎每天都能接到爷爷嘘寒问暖的电话,对于传统艺术的发展传承是爷爷跟他谈话的主旋律。陈伟顺说,他其实不是很理解爷爷的那种感觉,“还是那句话,传统艺术缺了你,照转”。有一天,他回家看望爷爷,看到中风瘫痪在床的爷爷在用唯一能动的一只手拨弄着他的琵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宝贝,就要断送在我手里了……”爷爷边说眼泪就流下来了。这一幕,让陈伟顺深刻地感受到了爷爷有关戏曲传承无人的那份焦虑。
陈伟顺把他在学校开设戏曲课告诉了爷爷,爷爷顿时喜笑颜开,立马塞给了他3万元,让他用这些钱开发戏曲课程。后来,爷爷通过录像看了《陈三五娘》南音专场音乐会,为陈伟顺努力传承传统文化感到欣慰。得知陈伟顺缺钱,爷爷将全部存款10万元都给了他,让他传承传统文化。2017年暑假,爷爷临终前一个晚上,还给他打电话:“你吃饭了没有,要记得按时吃饭,好好照顾自己,爷爷时间快到了,你要记得爷爷说的话,要把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这门艺术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接完这个电话,陈伟顺在有记忆以来,第一次泪崩,仿佛把积攒二十几年的泪水一次性用完,收都收不住。隔天早上爷爷就走了,赶回老家见到爷爷,陈伟顺没有流泪。当时他心里是对爷爷满满的“祝福”,自己也默默暗下决心一定会帮爷爷完成他生前的心愿。
一个使命:播下艺术种子绽放戏曲之花
有“私心”的陈伟顺,就利用自己的声乐专长,来到龙海市芗剧团等专业剧团教演员试唱、认谱,只为了让这些老师能到学校给孩子们上剧目课。他走访了龙海市芗剧团、漳州市芗剧团、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为孩子们“求”得老师。被陈伟顺的热情打动,王志斌、庄必芳、庄海蓉、苏燕蓉、黄小英、陈丽娟等歌仔戏名家都成为授课老师。
一学期下来,二年级所有学生都会唱歌仔戏,《昭君出塞》《挑花刺绣》《穆桂英》《王宝钏》《游春》等8个曲牌纷纷成形。他还让孩子们学唱经典曲牌接受美德教育,如讲邻里和谐的《三家福》等。歌仔戏校本课程第一个学期结束时,学生们不仅举办专场演出,500名学生还合唱“七字调”歌仔戏,到场的歌仔戏名家都赞不绝口。
“我的努力终于让闽南戏曲在校园里扎下了根,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热爱传统戏曲的种子。”陈伟顺说,孩子的成长带给他的快乐跟成就感,是所有金钱都买不来的。他说,现在走在校园里,经常能听到学生哼唱戏曲课教授的曲牌旋律,学生遇到他,第一件事不是向他问好,而是问他“什么时候还上戏曲课啊”,“那一刻,再苦再累都值了”。
如今,戏曲课不仅成了北师大海沧附校的精品课程,陈伟顺带领的蓝海豚歌仔戏社团也成了学校里首屈一指的“精致社团”。在蓝海豚歌仔戏社团——歌仔戏精选曲牌音乐会上,孩子们的倾情演绎得到了龙海市芗剧团、漳州市芗剧团团长的高度认可,他们纷纷点赞:“孩子们太棒,艺校的孩子都不一定能有这种水平。”陈伟顺也将孩子们的演绎拍摄剪辑成片投稿给厦门卫视,孩子们演绎的戏曲就上了40多次“看戏”节目。除了参与央视戏曲频道原创少儿戏曲节目《宝贝亮相吧》的录制,陈伟顺6月还将带着孩子在厦门校园展开巡演……
在陈伟顺的感染下,许多学生家长的热情也被带动了。学生李雨焮的家长李惠卿说,一开始,女儿加入歌仔戏社团,她虽支持却也担心影响到孩子的功课,但没想到,孩子自己每天在戏曲排练前就主动先把作业做好,效率更高。而家人也在孩子的带动下,开始关注起平时很少关注的歌仔戏,“原来歌仔戏也是很美的”。
“伟顺老师将兴趣、特长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课程与教学,正是我们北附校所倡导的,学校将尽最大可能给予支持。”北师大海沧附校校长蔡稳良表示,北附校历来将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当成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戏曲课程,并逐步渗透到各个年级,把闽南文化教育融合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值得一提的是,海沧区政协、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也注意到了陈伟顺带领的蓝海豚歌仔戏社团,上个月还专门到学校调研。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还拟在蓝海豚歌仔戏社团的基础上,成立一个以戏迷为主的歌仔戏传习中心。
“歌仔戏不会因为你不去传承就走下坡路,但是你得把眼光放远些,一年培养500个学生,十年就有5000个学生,20年就有1万个学生。他们和你一起传承歌仔戏,歌仔戏就不怕没观众,不怕没有接班人。”爷爷的教诲声声在耳,带着爷爷的期盼,陈伟顺正努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传统戏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