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成教具 展示中华传统文化 上个月底,在记者拜访林细平的收藏文化特色工作室之前,他刚刚送走了一位六年级的小女生。 “这个学生五年级的时候来上过我开设的收藏文化课程,前几天她和家人在乡下田地里挖出了几片青花瓷片,就兴致勃勃地带来和我探讨这些瓷片的朝代和故事。”在林细平看来,收藏是一门集社会性、艺术性、美术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学科,开展收藏文化课程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对古物背后历史的兴趣,进而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林细平的想法与北师大海沧附校校长蔡稳良不谋而合,在蔡稳良的支持下,2014年,林细平的收藏文化特色工作室正式开馆,工作室内摆放了历代各类文物近700件,件件都是林细平从自己的收藏库中精选而来的,为了让学生看到更多有价值的文物,工作室内的文物每隔两年都会更换一次。 “不管是距今4000多年的‘红山文化’玉器,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粮票,每一件藏品都蕴含着诸多历史文化信息,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能激起参观者收藏的兴趣,从中了解一段历史、感受一些雅趣,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林细平说。 如今,收藏文化已经成了北师大海沧附校的特色校本课程,每周,四五年级的学生都能到林细平的工作室中“探宝”,在林细平的牵头下,学校还开发了专门的校本教材。林细平对于收藏文化与教学的思考也逐步加深——由他执教的“中国古钱币的版别欣赏——对钱”课程在教育部开展的“全国首届新课程小学优秀课例评选”中获得三等奖,他编写的《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也入选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许多上过他的课程的学生都说,在林老师的课上“可以从收藏中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他的收藏文化工作室就是个博物馆”“他的课堂生动有趣”…… “现在我们看到孩子们经常会被西方的节日、文化吸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却淡化了,我们有义务开拓更多的渠道、平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林细平看来,借助收藏文化课将中国传统文化“种”进学生心里,能够将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启蒙做到实处。 如今,在教学之余,林细平最大的兴趣爱好仍是到福州、漳州、泉州等地的古玩集市中“寻宝”,在学校之外,“收藏狂人”林细平也渐渐为人所知,偶尔他也会受邀带着自己的“宝贝们”进行展出,让更多人触摸到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 |
相关阅读:
- [ 06-05]第六届两岸公益论坛今在厦门海沧开幕
- [ 06-05]首个征期全员完成申报 海沧地税多举措护航环保税顺利开征
- [ 06-05]海沧现场办公“零距离”,将从严治党延伸至“最后一米”
- [ 06-05]两岸国学专家“海沧行”开幕
- [ 06-05]厦门海沧35名新任台胞社区主任助理上岗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