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图/市委组织部
厦门日报讯(记者黄怀)厦门与台湾一衣带水,同根同源。厦门是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是两岸直接往来的最便捷通道,是两岸文化互动最活跃平台,更是两岸交流合作的桥头堡。
两岸人才的交流合作,是两岸深度融合开放开发图景最生动的体现。厦门推出一系列先行先试创新举措,以更大诚意、更活机制、更大力度吸引台湾人才,各类台湾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持续领跑,两岸人才交流合作精彩纷呈。
政策出台早理念新
将台湾人才作为全市人才政策体系的重点,先行先试各项惠台人才政策
台北市青年创业协会组织台湾专业人才来厦参加人才对接会。(资料图/记者黄晓珍摄)
厦门将台湾人才作为全市人才政策体系的重点,先行先试各项惠台人才政策,向台湾青年、技术人才、专家学者招手。
早在2013年,厦门市将台湾高层次人才作为重点引进对象,在“海纳百川”人才政策体系中,专门针对台湾人才推出了台湾特聘专家、专才制度,大力吸引台湾电子信息、光电、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高端人才来厦工作创业,对引进的台湾特聘专家、专才给予最高150万元的生活补贴和500万元的创业资金扶持,目前已特聘台湾专家、专业人才195人。
2016年,市委组织部出台“人才新政18条”,支持大力引进各类台湾人才。例如,支持用人单位突破年龄、工作地、工作单位和工作方式限制,采取市场化方式柔性引进台湾各类专业人才来厦服务,并根据人才个人薪酬总额20%,给予用人单位最高15万元的奖励,用于支付人才薪酬、猎头经费等方面的支出。此外,率先突破地域户籍限制,参照厦门生源毕业生职业见习制度,为在厦实习的台籍应届毕业生发放每月近2000元见习补贴和每月500元的租房补贴,有效吸引了更多台湾青年来厦就业创业。
去年,厦门市“人才新政45条”出台,对台人才政策体系版图更加完善。针对台湾专业人才专门出台政策,鼓励厦门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聘用急需紧缺台湾专业人才,年薪达到厦门上一年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倍以上的,按用人单位所支付年薪的25%、最高12万元标准给予补助,最多可连续支持5年;对企业接收取得台湾硕士以上学历及厦门认可的高级技师资格的台湾人才就业,按每人3万元给予企业补助。
今年4月,厦门积极贯彻国台办“31条惠及台胞措施”,颁布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厦台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先行先试推出60条惠台举措,率先实现31条同等待遇落地,人才政策的叠加效应也愈加明显。对台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不仅加大了对台湾人才的补贴力度,也进一步转变了引才理念,不仅奖励人才本人,更加关注引才主体,大大提升了用人单位自主引进台湾人才的积极性,使台湾人才引进由政府向社会各阶层逐步延伸。
政策全覆盖无死角
从金字塔尖的高端人才到来厦实习见习的高校在读生,都有可享受的优惠政策
第一批台湾青年拿到厦门市公共租赁房的钥匙。(资料图/记者 黄少毅 摄)
厦门与台湾五缘相近,唇齿相依。目前,长期在厦门工作、生活的台胞约有12万人,作为对台前沿,厦门成为许多台湾同胞西进大陆发展的首选地。市、区组织部门始终用心、用情、用诚推动与台湾各层次人才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的共同发展。
据统计,厦门市、区两级出台的专门对台人才政策文件多达10余个,覆盖从台湾高端领军人才、专才、创业青年到大学生等创业、就业、实习实训等各个类型的人才,覆盖面广,体系完整。各类政策优惠项目多,几乎涵盖了台湾人才在厦门创业就业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仅2017年度,全市就累计兑现落实各级政府奖励补贴资金2500多万元。
大量台湾专业技术人才来厦就业创业,职称成为他们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并急需解决的问题。厦门市率先开展台湾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试点,对台开放28项考试项目,长庚医院17名台湾医生首次在大陆获得卫生高级职称,近3年来,全市共有62人取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人才的聚集是产业发展最好的助推器,在人才政策的持续发力下,台湾人才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有力推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光电产业是台湾发展最快的工业之一,与电子和集成电路工业同为台湾最有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厦门三安集团吸引了台湾地区光电、集成电路人才批量来厦发展,目前累计引进台湾中高端专业人才400多人。得益于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台湾人才如鱼得水,三安光电的台湾专家徐宸科、林素慧领衔开发LED外延片和芯片,使三安光电在新项目研发、新技术应用上始终保持与全球前沿企业同步。
厦门为台湾同胞办实事、解难事,将心比心、推心置腹的工作理念,逐步构建起让台湾人才安心创业、放心打拼的良好环境,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厦台亲上亲”的真情善意,描绘出两岸融合建设温馨家园的美好画卷。
政策力度大举措新
扶持力度保持大陆领先,以最大诚意最亮特色吸引台湾人才来厦创新创业
3月29日,15名台湾青年拿到了厦门市公共租赁房的钥匙,成为首批入住厦门市市级公共租赁房的台湾住客。位于厦门市翔安区的洋塘居住区和同安区的滨海公寓是这次台湾青年首批入住的公租房房源所在地。
来自台中的林欣德正是首批入住公租房的台湾青年之一。3年前,他来到厦门并扎下根,原先租住单身公寓,每月租金达2900元,这次选择了公共租赁房,每月租金约1000元,极大地减轻了经济负担。“我还没有看房就决定要入住公共租赁房,3月25日知道这个消息,26日准备好所有材料就提出了申请,27日就基本上通过了,政府的审批速度非常快。”林欣德说。
对于公租房的情况,林欣德参观后十分满意,“每个房间都有大衣柜,厨房、卫生间基本配置都不错,都是新的,可以满足平常基本的生活和办公需求”。厦门建立起“租售补”一体的安居保障,将台湾青年人才纳入市级公共租赁房保障范围,在厦居住满一年的台湾人才即可购买商品房,台湾高层次和骨干人才还可以市价不到一半购买保障型商品房,或申请最高100万元的购房补贴。首批15名台湾青年已根据《台湾青年申请厦门市市级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实施细则》入住市级公租房,在大陆首开先例,有效化解了台湾青年来厦创业就业初期的燃眉之急。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未来,厦门还将用更具诚意的政策引进、吸收台湾优势行业的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更多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的台湾专家到厦门市创新创业,以人才聚集促进两岸产业的融合发展。
【数字】
12万名台胞
在厦工作生活
截至2017年底,长期在厦门工作、生活的台胞约有12万人,其中在厦工作台籍员工2.3万人,在厦接受教育台生2400人,在厦台籍高技能人才超过2000人。全市共计评选台湾特聘专家、专才195名,其中专家116名、特聘专才79名,累计发放工作生活补贴4261.9万元。2017年入选省台湾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12名(占全省60%),在闽优秀台湾人才5名(全省23名),3人获台湾优秀人才创业启动支持资金(全省5人)。
【点击】
为在厦台湾人才
提供一揽子服务
厦门的对台人才政策力度在大陆同类城市中具有鲜明特色和强有力的竞争力:台湾人才创业补助最高可达500万元,生活补助最高可达150万元,台湾毕业生在厦就业按硕士每人3万元、博士每人5万元发放生活补贴,大学生来厦实习实训每月补助可达2500元,台湾创业基地最高补助达1000万元等。
在国台办“惠台31条措施”的基础上,厦门出台的“惠台60条措施”有33条是先行先试推出的举措,找准对台人才工作发展方向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创新政策、统筹资源,为在厦门的台湾人才提供了“业、学、住、医、行”一揽子服务,持续推动厦门成为台湾人才工作生活首选地。
【原声】
红色影像公司王金诚:
怀揣梦想跨越海峡
从事商业摄影创作的王金诚怀揣着梦想跨越海峡,从台湾来厦门创业已经四年了,一方面是为了与在厦门工作的太太团聚,另一方面也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王金诚和太太把家安在厦门,一起奋斗打拼,创办了红色影像文化传播公司。走过初创时期的艰难,企业做得风生水起,客户已达上百家企业,并获得了很好的声誉。
“小微台湾企业在厦门发展,关心和担忧的莫过于市场环境、住房问题、孩子教育、医疗保健等。”王金诚说,厦门市颁布出台的惠台60条措施,对台湾创客们来说是一道曙光,成为推动台湾初创企业来大陆发展的加速器,让我们更有信心长期安居下来,拼在厦门,乐在厦门。
省首批台籍劳模汤俊贤:
深深爱上这座城市
在今年4月底举办的2018年福建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厦门宸鸿科技公司工程部主管汤俊贤获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
“作为福建省第一批台籍劳模,我感到非常荣幸。”汤俊贤告诉记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台籍员工能够得到这项荣誉,与我分享这份荣誉。”
汤俊贤曾带领7位自动化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开展技术攻关,在3个月内成功导入多项自动化开发案,由一条生产线原来需要240人减少到只需要184人,为企业节约了大量人力成本。
“我来厦门工作已经8年了,厦门市容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汤俊贤说,政府出台了许多人才政策,如为人才提供住房、租房补贴等,大力吸引高层次人才、台湾特聘专家、骨干人才。
楷云音乐公司黄楷云:
坚定来厦创业信心
“刚从台湾来厦门创业时人地生疏,要成立公司,拓展业务,还要了解相关政策,心里有些忐忑,是思明区委组织部、台办和思明区台湾青年创业辅导中心的支持和帮助,给了我们家的温暖。”回忆创业初期的经历,黄楷云动情地说。
2016年6月,来厦旅游的台湾青年黄楷云被这座城市的自然人文环境和音乐氛围吸引,决定留在厦门,带领师资团队成立厦门楷云音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现如今,黄楷云的音乐文化传媒公司越做越大,已设立龙山运营中心、镇海社区分校。公司又投入百万元资金增设钢琴等各项乐器以及教学设备,在厦门外图书城成立旗舰店教学示范点。
2016年11月,黄楷云收到了一份来自思明区的特殊礼物――创业启动扶持资金8万元和成立满三个月租房补贴6000元。“能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让我充满感激,我特地请很多台湾朋友来见证这个美好温馨的时刻,大家都为我高兴,也坚定了我们这些台湾青年来厦门创业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