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农民画作品展区展示近百幅画作。
厦门日报讯(记者卢漳华通讯员余雪燕图/通讯员余雪燕)在刚刚落幕的2018艺术厦门国际博览会上,一场展示“富美同安新时代”的同安农民画作品展大放异彩,不仅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欣赏,还有不少外国友人夸赞农民画“很有中国特色”。
这也是继去年之后,同安农民画第二次亮相艺术厦门博览会。记者了解到,本次参展的近百幅农民画都是同安农民画家近期创作的新品,作品多数以民俗文化为背景,如闽南童谣、粽子情、凤岗甜粿等,全面展现了同安生活化、民俗化和自然化的生活场景和乡风民俗。
外国友人点赞
同安农民画很有中国特色
28日下午,记者走进国际会展中心C3馆同安农民画作品展区,只见200平方米的展位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近百幅农民画。临近闭馆时,仍有不少参观者聚集于此,感受农民画的魅力。
“规模比去年更大,人气也比去年更旺了。”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参展以来,参观、咨询和了解同安农民画的观众络绎不绝,800份宣传折页早在开展第一天上午就被领取一空。不仅如此,同安农民画的衍生产品也受到热捧,明信片、陶瓷杯、纸巾盒、雨伞等产品早就被一扫而空,这让农民画家们备受鼓舞和激励。
令画家们倍加欣喜的是外国友人的赞美。“同安农民画很有中国特色,非常有意思。”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外国友人如是说,他甚至加了农民画家何文亮的微信,希望今后能更进一步沟通交流。另外一位外国友人也爱上了同安农民画,在展区里驻足观看了大半个钟头,最后挑中了一幅《送王船》,表示要带回国好好珍藏。
农民画家新探索
将漆艺与农民画相互融合碰撞
展厅一隅,记者发现有两幅农民画格外特别,它们有着同安农民画造型朴拙敦厚,构图饱满、夸张的特点,却又没有同安农民画浓烈的着色。原来这两幅农民画是以漆画的形式创作的。
同安农民画家柯登科告诉记者,这几年,农民画创作和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急剧改变,同安农民画发展陷入了低潮。这次用大漆技艺创作农民画,就是农民画家们在寻找同安农民画出路的一次探索,也是同安农民画的一次华丽转身。
农民漆画是漆艺与农民画两个非遗项目相互融合、相互碰撞的成果,在保留农民画固有的图式语言基础上,结合大漆技法进行再创作,通过漆“千文万华”的特殊材料语言呈现出农民画的丰富性,从而大大提高了画面的精彩程度和画种的整体档次,对同安农民画的传承和发扬益处极大。
大力扶持农民画
设立创作展示交流中心
56岁的陈建纯是有名的第二代同安农民画家,他的作品《七星灯舞》曾获第二届中国农民画展二等奖,作品《闽南渔女》《农村新貌》《家庭运动会》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
然而,谁能想到这样有才气的画家,前些年却是在酒店的厨房里,与柴米油盐相伴呢?陈建纯说,前些年同安农民画的创作环境很不好,忠于理想就要饿肚子,因此他选择在集美一家酒店里当厨师,每天只有深夜才能创作。“每晚都是右手执笔,左手捶胸!”
不过现在好了,陈建纯指着墙上的画问记者是否发现这几年他的画有所不同。确实,墙上的新作相比他早年的作品色彩更加轻快、层次更加丰富。
“心情好了,农民画自然就好了!”陈建纯说,近年来,同安区委区政府大力扶持同安农民画,时常组织农民画艺术家赴上海市金山区、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等农民画产业先进地区交流,又先后在同安文化馆和同安影视城设立了同安农民画创作展示交流中心,为同安农民画家们“安家”。他辞去了酒店大厨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同安农民画的创作中,并不断提升作品创作水平,2017年入选同安区首批民俗文化人才。
【背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
举办首届农民画展
同安农民画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宣传需要,同安农民利用乡村的墙壁、黑板,创作壁画、漫画,歌颂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这些农民业余美术骨干经过文化部门的组织和培训,逐渐形成年龄覆盖上至80多岁老农下到七八岁村童,并具备相当规模的“同安农民画”创作群体。1956年国庆节,同安县举办首届“农民画”展览,“农民画”概念应运而生。
同安农民画虽然打着“农民”的烙印,却并不是下里巴人的自娱自乐。在表现形式上,同安农民画以写实为主,造型朴拙敦厚,构图饱满、夸张,色彩浓烈,构思奇特,不讲究比例透视,不受时空制约,恰似儿童画的天真稚气,形成了农民画“俗”和“拙”的特质,具有非常特殊的形式美感与艺术品位,一度蜚声海内外。
1983年“首届全国农民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同安车鼓》获得了二等奖;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上,同安农民画《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当时福建省总共只有两幅参展,后来这幅画还被中国民间艺术馆收藏;1988年,同安以起步早、队伍强、作品多、影响大的优势,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许多农民画作品参加全国展览屡获大奖、甚至走出国门巡回展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