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报讯(记者陈佩珊)“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初见南乐团团长杨雪莉,记者便被她言谈举止间的优雅所吸引。 这也不难理解,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南音,以其清新淡雅、细腻温婉而流芳百世。今天的主人公杨雪莉,从小就受南音熏陶,身上自然多了一分内敛的灵气。从初入艺校门,到摘取“牡丹奖”,她见证了南音由繁盛到没落再崛起的重要历程。 缘 从小耳濡目染 辗转踏进艺校门 杨雪莉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其爷爷、父亲都是医生,但他们都喜欢文艺。尤其是爷爷,对南音情有独钟,经常约几个伴就唱起来,杨雪莉便从小耳濡目染。那时候,社戏很吸引人,杨雪莉常坐在台下看得如痴如醉,也逐渐成了个能歌善舞的小姑娘。 杨雪莉真正与南音结缘是在她初三那年。偶然得知福建省艺校厦门分校要到学校招生,杨雪莉便高兴地前往,却被告知该校招生已结束。她得知了招生的下一站地点,赶上了最后一个考试名额,考入了艺校。 不过,杨雪莉又因搬家差点与艺校擦身而过。“当时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家中的老房子里,还是开学前三四天父亲去打扫房子才发现的。”杨雪莉告诉记者,若不是及时拿到了那封通知书,她现在可能是一名幼师,也正是这封通知书让她知晓,她将投身的是南音事业。 走进校园,杨雪莉开始系统地学习南音。但不久后,流行音乐兴盛起来,给传统音乐带来了巨大冲击。杨雪莉也因此动摇过,她说:“有人说做传统音乐太落后了,因为不被接受、不被理解,我们都有些自卑”。所幸,杨雪莉最终排除了“杂念”。 一心钻研古乐两度“牡丹”花开 《绣成孤鸾》取材于爱情故事《陈三五娘》,描述的是五娘借绣花暗喻思君、矛盾等心理活动,她最终挣脱桎梏,勇敢追求婚姻自由。唱段选自南音散曲、指套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曲,保留了南音最原汁原味的传统曲牌,舞台形式是最为传统的曲艺表演模式。在2014年第8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中,杨雪莉凭该作品摘下了厦门曲艺界第一朵“牡丹”———“牡丹奖表演奖”,全国仅10人获该奖项。 “曲艺比赛要求掌握基本的、传统纯正的艺术特点,又希望个人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些创新,且比赛对演员的唱功、舞台表现力、角色演绎等个人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杨雪莉告诉记者,此次比赛更注重曲种本体,融合清唱、弹唱及表演,展示个人综合素质。节目几经修改,但始终没有脱离曲艺的本体,尽量保留最纯正、最传统的唱腔,把厦门南音比较婉转的唱腔风格展现得较为完整。 杨雪莉介绍,当时她的压力不小,因为同台竞技的不仅有早已名声在外的曲种如二人转、相声等,还有一些家喻户晓的演员。杨雪莉分析,北方曲种激情高亢,占据语言优势,南音之所以能在如此激烈的比拼中脱颖而出,靠的正是它的细腻委婉、高雅内敛。 实际上,这并不是杨雪莉第一次获“牡丹奖”。2010年,南乐团与台湾艺术家联合创排的《相聚在宝岛》就获得了第6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中的“牡丹奖节目奖”,杨雪莉在该节目中担任主唱。据介绍,那是福建第一次参赛并实现了“牡丹奖”零的突破。 |
相关阅读:
- [ 04-02]湖里区兴隆社区举办传承南音文化活动
- [ 02-24]南音大会唱传承文化经典 翔安推动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发展
- [ 01-07]厦门市第二十届南音比赛落幕 入围决赛选手最小4岁
- [ 01-07]南音比赛颁奖仪式昨日举行 四岁孩子八旬老人同台比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