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 (记者沈彦彦)营养师入医院;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同类农产品中总体占比提高至80%以上;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形成符合我市现状的居民食养指南;开展传统养生食材监测评价,构建养生食材数据库和信息化共享平台……到2030年,市民的健康如何呵护,厦门有打算。
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厦门市居民营养计划实施方案(2017-2030年)》。《方案》指出,厦门分两个阶段性目标实施居民营养计划实施方案,最终实现居民营养健康素养进一步提高,营养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加强营养能力建设
二级以上医院将全面配备营养师
厦门营养师将有望系统化、正规化地为市民服务。《方案》指出,我市将支持疾控、医疗卫生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参与完善食品、人群营养监测与评估的技术与方法,同时加强区域性营养创新平台和营养专项重点实验室建设。
到2025年,二级以上医院全面配备营养师,实施临床营养干预;市、区级妇幼保健院全面开展营养门诊咨询;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至少有1名专(兼)职营养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营养专业人员培养途径,开展营养教育培训,推动有条件的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场所配备或聘请营养师。
发展营养健康产业
“三品一标”农产品将成主流
“食有源,心方安。”厦门将支持健康食品企业做大做强,壮大健康食品深加工业,提升优质农产品的营养水平,在厦门,“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同类农产品中总体占比将有望提高至80%以上;构建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
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的建设也将影响到众多厦门人的膳食。厦门将重点在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大专院校、社会福利机构食堂和企业集体食堂推广健康烹饪模式与营养均衡配餐。加强对传统烹饪方式的营养化改造,研发健康烹饪模式,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科学的“营养餐”。引导餐饮企业、集体食堂积极采取控制盐、油、糖使用量的措施。加大冷链物流在果蔬、肉类、水产等农产品及集体用餐、中央厨房配送食品和半成品等的应用力度。到2025年,营养监测将覆盖全市6个区。
加强传统食养指导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中医食疗如何养生?厦门首次提出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引导市民养成符合厦门饮食特点食养习惯的方案。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针对老年人、儿童、孕产妇及慢性病人群的食养指导,提升居民食养素养。实施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进一步完善适合国民健康需求的食养制度体系。
建立传统养生食材监测评价,将破解中医药质量监管、效果评估等难题。厦门将构建养生食材数据库和信息化共享平台,开展食材中功效成分、污染物的监测及安全性评价。对部分食材养生作用进行实证研究。我市将配合国家相关部委建立覆盖全市养生食材主要产区的资源监测网络,掌握资源动态变化,为研发、生产、消费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
提供精准营养指导
未来或由“机器人”提供营养建议
不久以后,社区的营养移动终端“机器人”或许将为您提供个性化的营养建议。
《方案》指出,我市将建个体的膳食营养指导“云服务”,将食物成分与人群营养健康监测数据纳入厦门市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推进营养健康人工智能、全息数字人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实现营养健康智慧化和个性化。发展信息惠民服务,建设市级营养、食品安全科普平台,开发并推广使用营养移动终端等健康产品。到2030年,“互联网+营养健康”智能化应用将普遍推广。
关爱四大群体
婴儿
落实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咨询与指导,提高母乳喂养率,实施妇幼人群营养干预计划,加大对婴幼儿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全过程追溯,持续开展婴幼儿食品的安全风险监测和标准跟踪评价,保障婴幼儿配方食品的质量安全。同时,全面在公共场所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母婴室。
学生
推动学校食堂“阳光厨房”食品监控系统建设,开展学生超重、肥胖干预,鼓励在厦医科院校大学生与中小学、幼儿园建立“点对点”实践平台。
老人
充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推动实施老年人膳食指导等营养专业卫生标准,指导医院、社区食堂、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机构营养配餐。有条件的地区实施社区“长者饭堂”等老人午餐项目。建立老年人群营养健康管理与照护制度。
贫困人群
将营养干预行动融入健康扶贫。针对贫困人群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防控,实现我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全覆盖。针对性采取改水改厕、搞好环境卫生、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等措施,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