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两岸文化交流领军人物 厦门,作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前沿,承担着对台文化交流的重任。曾学文积极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其创作的《蝴蝶之恋》,开启海峡两岸戏曲全面合作的先河,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历史性的突破,被台湾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剧目,成为文化部对台交流重点项目。台湾著名学者曾永义撰文评价道:“曾学文多年来为厦门规划操办了各种大小型活动与学术会议,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先锋领军人物。” 在曾学文眼中:“海峡两岸每一次的艺术交流,都是两岸艺术思维的一次撞击。我们的歌仔戏被台湾所推崇,就是我们在与台湾的交流中,不断地碰撞出新的创作理念的火花。台湾多家剧团愿意跟厦门跟我合作,他们看重的是厦门的创作思维,而我从台湾同行身上学到的则是开阔思维与艺术创作方式。” 曾学文不仅积极推动两岸的艺术交流,还在学术研究方面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歌仔戏史》(合作)荣获首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美丽的宝岛――台湾》一书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部列入“百部爱国主义图书”;出版了《跨两岸――歌仔戏的历史文化与审美》《两岸戏曲行思录》《百年坎坷歌仔戏(合作)》等专著。 作为一名文化建设者,曾学文还主持并主笔撰写《把厦门建设成为对台工作基地的可行性研究》《以闽南文化为主轴,拓展两岸民间交流》等众多课题报告,从理论上为文化建设献计献策。 常做田野调查 也喜欢先锋戏剧 “我喜欢个性化的叙述方式,不断地从文化记忆、生活记忆中寻找创作的灵感,进行具有独特的‘区域经验’的挖掘。”在曾学文的戏剧中,一直隐含着对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思考,呈现精神价值中的美和善,传递新时代的正能量。 如果说曾学文和其他作者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他对方寸舞台有着特别的体悟力与敏感性或者说有着直观式的视觉表现力。他的创作“传统而现代”,在剧种传统特色、舞台特性的基础上追求舞台的现代化、都市化的独特呈现。 这些年来,曾学文创作过歌仔戏、高甲戏、南音、话剧、音乐剧、歌剧,把厦门各种艺术形式剧作都一一尝试过。他的大部分作品是为厦门而写、为厦门观众而写的,他说,这是他对厦门艺术、厦门文化的一份责任。曾学文经常深入民间作戏曲的田野调查,也很喜欢先锋艺术,常常从现代表演艺术里汲取创作灵感;厦门有较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这让他能够接触到当今国际最先锋的戏剧、最前沿的舞台。 曾学文从不居功自傲,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认为能够做点人家认可的事,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奖励。“戏剧文学创作是专业,而闽台地方戏曲研究是第二专业,而第二专业是一种无人催促的责任。”曾学文把厦门的艺术发展和对台文化交流当成一种责任和使命。他曾说过:“如果只为一项编剧而工作,我的日子完全可以过得很自在很悠闲。著书立说与职称等没有直接关系,只想为传统艺术发点声,这是一种无人催促的责任,这种责任是来自历史的机遇。没人要你做,没人给你压力,但总是觉得历史提供了机遇,不做太可惜。” 曾学文 人物名片 曾学文,厦门市文联副主席、厦门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剧作家、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编剧,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导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荣获省、市劳动模范称号。 他获奖无数,三度摘得“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和“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四度斩获“文华奖”。他创作的歌仔戏《邵江海》《蝴蝶之恋》,高甲戏《阿搭嫂》《大稻埕》,南音乐舞《长恨歌》《凤求凰》,小剧场话剧《日子》等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塑造了阿搭嫂、林天来、邵江海等一系列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人物形象。 |
相关阅读:
- [ 05-11]中国戏剧“活化石”目连戏有了“00后”传承人
- [ 05-10]“校园戏剧教育联盟”多多益善
- [ 05-02]上海白玉兰戏剧奖揭晓 白先勇获特殊贡献奖
- [ 04-22]上海:用戏剧艺术启发特殊儿童 传达接纳和尊重
- [ 04-20]国家大剧院出品喜剧《鸟》 首触古希腊戏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