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现场咨询工作岗位要求。(记者黄晓珍摄)
有关人员仔细查看给残疾人提供的工作岗位。(记者黄晓珍摄)
厦门日报讯 (文/记者卫琳)昨日是第28次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为主题,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助力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昨日,厦门市残联在五一文化广场举办纪念第28次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携13家爱心企业为我市残疾人送来大批就业岗位,帮助他们通过劳动实现增收,奋斗创造幸福。
13家企业共带来22个工种、126个岗位,参与此次残疾人就业专场推介会,其中既有宸鸿科技这样长期参与残疾人招聘会的企业,也有许多新加入的爱心企业,彰显出厦门愈来愈浓厚的扶残助残氛围。“残疾人要找到合适的工作很不容易,企业应传递公益之心,为想就业的残疾人创造更多机会。”厦门康莱德酒店招聘人员林小姐表示。
从全市各区赶来的残疾人围着招聘展位认真咨询各个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仔细询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能力水平是否符合招聘条件。残疾人和招聘企业展开双向选择,至活动结束时,已有21人次残疾人与招聘企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
活动中,市残联还组织开展了残疾人教育和社会保障政策咨询、就业政策咨询、职业心理咨询、精准康复项目及政策宣传、辅具适配咨询、特殊儿童整合教育咨询、残疾预防宣传等一系列助残活动,帮助残疾人了解我市最新扶残助残政策和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
镜头1
厦门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持续探索专业化项目 构建完整助残体系
特需儿童融合中心开展周末公益课程。 (受访者供图)
与许多基金会注重从物质上提供帮助不同,厦门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除了对需要帮助的残疾人进行救助帮扶外,更重视开展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职业化的公益事业。
厦门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秘书长陈奕裕说:“我们的定位是要构建一个从预防、救助、康复、就业到托养的完整助残体系。”
打造融合中心 助特需儿童融入社会
走进厦门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设立的特需儿童融合中心,自闭症孩子小贤(化名)大方地跟新伙伴打招呼,转身又给了老师一个拥抱,这与他第一次来中心上课时躲在角落的样子判若两人。大部分来中心上课的特需儿童,都和小贤一样进步着。正如基金会创办特需儿童融合中心的初衷一样,中心帮助特需儿童提升自信和交往能力,让他们融入社会。
对特需儿童来说,融入社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大部分特需儿童小时候都在康复机构接受康复训练,进入普通小学就读可以说是他们真正接触社会的第一步,许多孩子不适应。”陈奕裕说,中心主要针对小学阶段特需儿童开展服务,为他们打造一个有专业心理老师指导、有健全孩子融合陪伴的“小小社会”。中心在周末举办公益课程,通过房树人疗法、音乐疗法等心理课程,引导特需儿童在与健全孩子的互动活动中敞开心灵,融合交往,提升能力。前来参加的健全孩子全都是主动报名的小义工。
公益体验项目 让公众重视残疾预防
最近,基金会正抓紧推动建设全市首家“身心障碍预防中心”。“在我国各类残疾致残原因中,后天获得性因素占74.67%。”陈奕裕表示,引导社会大众正确认识并重视残疾预防很有必要。“身心障碍预防中心”将配备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心理障碍等体验设备,建成后将免费开放,帮助社会大众树立起残疾预防意识。
基金会近年探索开展了“助残超市”“特需儿童EQ成长课程”等项目。接下来,基金会将建设特需儿童生态康复基地;探索可行的残疾人就业帮扶新模式;筹建重度身心障碍人士托养机构。“我们计划打造一个公益智库,吸收各界专家共同研究助残公益课题,并成立义工学院,培训社会爱心人士帮助残疾人。”陈奕裕说。
镜头2
厦门市仙岳医院:打造职业康复项目 让残疾人适应职场
仙岳医院打造职业康复项目“康复洗车场”。 (受访者供图)
在厦门市仙岳医院急诊楼一楼,有一间“圆梦苑”休闲吧,再往医院深处走,有一间“车美容”洗车场。每天许多市民进出这两个地方消费,当得知店员都是精神障碍康复者时,不禁为他们的工作能力点赞。
这是仙岳医院打造的职业康复项目,创新性运用过渡性职业康复训练方式,帮助有就业需求的精神障碍康复者提升职业技能,适应社会职场。
过渡性就业岗位 三个月为一期
仙岳医院医务社工部工作人员陈巧梅告诉记者,精神障碍者就业率很低,许多患者即便接受治疗后出院,也都待在家中,“其实,帮助他们走出家门,多与社会接触交流,对他们的康复也有帮助。”
目前,仙岳医院已推出康复洗车场、康复休闲吧两种过渡性就业岗位,康复厨房岗位正在开发中。不管是在院内接受治疗的精神障碍者,或是已出院者,只要经过医生评估状态适合,便可以申请加入。“这些项目都是对外营业的,希望借此扭转大家对精神障碍者的看法,更多地包容接纳他们,同时也让精神障碍者通过劳动感受到自我价值。”陈巧梅说。
这个项目有一点特别之处,它不为精神障碍者提供长期就业岗位,而是以三个月为一期的过渡性岗位,让更多人有机会受益。
职业能力培训 培养残疾人自信
精神障碍者在这里接受岗位职责、服务礼仪、人际交往等职业能力培训,并上岗服务他人,为日后真正走上职场做准备。工作期间,有医生、护士或社工现场察看,随时指导。项目经营所得收入,作为岗位补贴和节日慰问发放给精神障碍者。“这个项目对于像我这样想出去工作,又有恐惧心理的人来说,真是太好了。”已“毕业”的精神障碍者小蔡(化名)说,多年前,自己曾因工作上的挫折患上精神疾病,去年从仙岳医院出院后,在医生推荐下来到康复洗车场。经过指导,他慢慢克服心理不适感。“在这里工作很放松,让我重新找回自信。”小蔡说,不久前,他已在一家超市找到正式工作。
康复洗车场和康复休闲吧自去年底运作至今,已有7名精神障碍者在社会上找到工作(其中1人处于试用期)。
镜头3
厦门市残疾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残疾人想当创客专业机构来帮忙
厦门市残疾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举办创业沙龙,辅导残疾人创客创业。 (受访者 供图)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中,许多残疾人也有创业好点子,可他们不知该如何起步。幸运的是,厦门就有一家专门帮助残疾人创业的机构。
2016年,厦门市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委托厦门市大众创业就业促进中心建成并运营全省首家残疾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免费为想创业的残疾人提供创业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推介、跟踪指导等服务。
完善培训测评 提高创业成功率
残疾人创业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艰辛和汗水,为帮助他们少走弯路,提高成功率,厦门市大众创业就业促进中心主任林晓真说,基地会对残疾人创客先进行创业能力测试,“如果具备创业资质,我们会继续指导他开展创业;如果不适合创业,我们会引导和帮助他实现就业。”
测试合格只是第一环节,之后,残疾人创客要接受15天的培训课程,全面了解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财税管理、市场营销、成本控制、法律风险等问题;培训结束后,由专家导师对其创业项目进行诊断评估,项目可行的,才会正式入驻孵化基地。其间,基地还开设了心理干预项目,帮助残疾人正视创业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增强信心。
拓展二期场地 提供“订单式”扶持
目前,厦门市残疾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内有18个残疾人创业项目正在孵化,还有5家已孵化成功。杜海彪就是其中一名成功创业者。两年前,他带着做电商销售的创业想法来到基地,想以此推广家中企业的产品。在专家指导下,他先从淘宝电商做起,之后又开始拓展智能家居业务。创业成功后,他的公司带动了一批残疾人实现就业。
林晓真表示,基地组建了百人专家团,为残疾人创业提供法律、会计等多方面指导。入驻基地的残疾人创客还能享受一系列扶持政策,如两年的办公场所免费使用等。最近,基地又开设了二期场地,专注于平面设计领域的创业指导,以“订单式”资源扶持残疾人创业,首批已有十几名残疾人正在接受技能培训。
镜头4
厦门台和电子有限公司:招收55名残疾员工 一对一教授技能
残疾人在台和电子有限公司实现就业梦。 (受访者供图)
坐落在湖里区的厦门台和电子有限公司,被许多残疾人亲切地称为“家”。从1999年起,台和电子开始招收残疾员工,共有55名残疾人在这里实现就业梦。
已经退休的老员工阿莉(化名)感动地说:“工作十几年,台和电子就像我的家,让我告别了自卑,重塑对人生的自信。”
优秀残疾员工 可被调任更复杂岗位
5月16日上午,台和电子生产车间里,员工们在忙碌着,其中,就有台和电子现有的17名残疾员工。台和电子招收的残疾员工中,智力残疾人占70%。为帮助他们顺利上岗,公司安排管理干部和老员工对残疾员工一对一培训,教他们工作技能。
刚进公司时,阿芳(化名)被分配去做上盖加工,一小时只能加工十几个产品。管理干部经常到车间指导她,渐渐地,阿芳变得越来越自信。一年多后,她的工作效率就赶上了普通员工,因为表现优秀,被调动到工作难度更高的流水线岗位。
按照残疾员工能力,台和电子将他们安排到合适岗位,对工作水平有提升的,调任技术更复杂的岗位,使残疾人收获成就感。
营造家的温暖 残疾员工收获幸福
台和电子提供的就业机会,让残疾人增加了收入和自信。傅聪彬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母子俩都是残疾人,靠低保金生活。2005年,经市残联推荐,傅聪彬进入台和电子工作。“刚开始做的是最简单的加工工作。”他说,现在厂里的许多工种他都会做。傅聪彬还在台和电子邂逅了他人生的姻缘。工余时间,他和同车间的女员工小马常在一起聊天,两人互生好感,在2014年喜结连理。“我女儿已经3岁了。”他脸上满是幸福地说。
台和电子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帮助残疾员工。公司积极帮助困难残疾员工向有关部门申请困难职工补贴;在安排班车时,优先考虑残疾员工;每年举办座谈会倾听残疾员工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