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财(左)说,好的豆干摸起来韧而不硬。
点卤讲究慢工出细活。
陈财用自己特制的碗将豆花压制成型。
豆浆、豆花、豆干成了民间最朴素的美食。
海西晨报讯(记者陈晓青通讯员刘小东)俗话说,“天下行业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但翔安区新圩镇东寮社区陈财一家却不嫌苦。五代下来,陈财一家都干着同一行业———做豆干,至今有170多年的历史。
凌晨两点半,陈财的翔来财豆制品厂内便亮起了灯光,陈财夫妇与工人们开始制作当天的豆干。每天忙活十几个小时,只为制作出最朴素的民间美食———豆干。东寮豆干这一民间传统小吃,不仅是新圩的一张名片,更是东寮社区的代名词。作为东寮豆干百年传统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陈财已经做了26年的豆干。
一块豆干12道工序
豆干是老百姓青睐的餐桌美食。清朝道光年间,陈财的祖辈改进并传承了东寮豆干的制作手艺,陈财则成了第五代传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东寮全村有十有八九的人在做豆干,如今大大小小的作坊只剩30多家。”42岁的陈财几乎见证了东寮豆干作坊的兴衰。
“我家五代人对这门手艺的坚持,不仅是为了让吃过豆干的人品尝到记忆中的味道,也是为了让更多人喜欢这种传统的味道。”陈财说。
豆干虽小,制作却很复杂,要经过大豆选料、泡豆、磨浆、煮浆、点卤、翻打、压制豆花、成型制作、拆解、二次加工、冷却、外包装,共12道工序,且每道工序都有讲究。
“我选用东北非转基因大豆,每一颗大豆直径都要0.8厘米以上,蛋白质含量要超过46%。”陈财拿出了一张大豆检验报告。他说,平时每天会用掉700斤左右的大豆,如果遇上节假日,一天就能用掉1300多斤。
陈财指着专用的泡豆池说:“泡豆时长要根据天气、气温的不同而改变,一般情况下要泡足8个小时。”豆子泡好后清洗干净,然后磨豆,之后用柴火大锅煮浆。“磨豆不能磨得黄豆发热,这样容易流失蛋白质,必须凭借经验适时加水”。
煮浆过后,就到了技术含量最高的关键环节———点卤。“盐卤是我们自己调配的‘秘方’,经24个小时发酵而成。”陈财说,点卤时,要一只手缓慢、均匀地倒盐卤,另一只手稳定有序地搅拌豆浆。这样半小时下来,手非常酸。这道工序一般也是由他们夫妇自己完成,看豆花的火候是豆干能否成型的关键。
大锅熬浆越煮越香
在陈财的豆制品厂内,工人基本为四五十岁的妇女。“以前东寮的女子还没出阁前,基本都学过做豆干,所以她们有一定经验。”陈财说,有了这些“师傅级”的员工加入,他对豆干的品质就更加放心了。除了人才引进,陈财在制作工艺上,还有不少自己的坚持。
“现在做豆干,很多都是用蒸汽熬浆,省时、省力又省豆浆,但我并不这么做。”陈财说,自己仍然坚持用传统的大锅熬浆。在他看来,大锅熬煮的浆越煮越黏稠,越煮越醇香。
陈财说,好的豆干应该是口感细嫩、韧而不硬、营养丰富,“外观细若凝脂、色泽金黄,托于手中晃动而不散塌,放在汤里久煮而不会碎开”。因此,从原材料到工艺,陈财“承于传统,忠于品质”。2015年6月,翔安东寮豆干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翔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免费授徒传承技艺
“每次节假日,在外务工的乡亲们都会回来找我买豆干。”作为一名豆干制作传承人,陈财也想让这百年的醇香、细致的工艺和别致的风味享誉全国各地。
“这两年有不少年轻人来找我,他们愿意学,我就免费教。”陈财说,自己的学徒来自湖南、浙江、广东、上海等地。 “他们学成后,有的回老家也开起了豆干作坊,生意很不错呢!”说起这些,陈财很高兴,在他看来,全国各地络绎不绝地有人来学艺,这项百年手工制作技艺就可以传承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