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农户颜族的妻子正在拔秧苗。
自动插秧机插秧效率大大提高。
厦门晚报讯(文/图记者颜梅丽)“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这是古诗中所描写的插秧情景。眼下正是水稻插秧时节,在岛外的农田里,不时可以看到农户赤脚踩在水田里,弯腰插秧的劳作场景。不过,虽然传统的插秧方式仍延续至今,我市岛外已有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机械化插秧,不仅可以提高作业效率,还能提高水稻产量。近日,记者走进岛外的田间地头,记录农户插秧方式的变化,感受忙碌的耕种现场。
【传统】
夫妻两人分工合作
一下午能种7分田
在同安五显镇,记者看到,不少农户正弯着腰,在田里忙着插秧,农户颜族便是其中一个。颜族赤着双脚踩在水稻田里,虽然裤腿已经卷到了膝盖处,但黑色的裤子还是免不了沾了一些泥土。
颜族左手拿着一把秧苗,右手利索地将一株株秧苗插入田里。左手的秧苗插完了,他再从旁边的木盆里拿出一把。颜族插秧时,头也不抬,直盯着手中的秧苗。只见他的右手上下舞动,宁静的农田里,还能听得到他插秧时,右手碰触水面产生的清脆声响。
颜族动作迅速,插秧位置精准。随着脚步不断后退,一株株秧苗插入水田,形成了一条条笔直的线。腰酸了,他便挺起身来休息几秒,轻轻敲打一下腰部,然后又继续弯腰作业。
插秧时,颜族和妻子两人分工合作。妻子负责将一旁秧田里的秧苗一株株拔起,扎成捆。她将根部的泥土洗净后,再交给丈夫。颜族说,这一季他家种植的水稻有3亩多,全靠他和妻子两人完成。他们一般上午收菜,下午插秧,一个下午大概可以种植7分田(0.7亩),种完所有的水稻田需要4个下午。
【现代】
一台机器一天插秧30亩
效率是人工的20倍左右
同样是插秧,在同安莲花镇却是另一番景象。昨日下午,记者来到莲花镇的一处水稻田,随着一台自动插秧机“突突突”地前进,没过多久,机器开过之处,便留下6列整齐的秧苗,放眼望去水田里铺满了一片新绿。当插秧机到达田埂时,师傅只要操作一下方向盘,将插秧机调头,又可以马上接着插秧。整个过程,师傅只要坐在插秧机上便能完成插秧作业。唯一需要他下车的时候,就是插秧机上的秧苗用完了,他得把货车上的秧苗转移、补充到插秧机上。
这台自动插秧机来自同安顺仔农机服务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张志顺介绍,自动插秧机可以大幅提高插秧的效率。一个师傅搭配一台自动插秧机,一天可以完成约30亩的水稻田插秧,效率是人工插秧的20倍左右。
【数据】
厦门市水稻耕种收
过半已经机械化
“今年的订单量比去年又增加了不少。从4月初到现在,我接到的插秧订单已有700亩左右了。”张志顺说,这几年来,想用自动化插秧的农户越来越多。现在工人每天早上6点多就开始插秧,中午短暂休息后又继续忙到傍晚6点多才收工。即使这样,现在还有很多农户排队等着他们去帮忙插秧。
厦门市农业机械监理所农机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我市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2016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7.59%,2017年跃升为52.9%。而随着机械化农作的普及,他估计,今年水稻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比去年还会有所提升。
【转变】
以前喜欢“抱团取暖”
如今“单打独斗”居多
颜族说,现在岛外农户种植蔬菜居多,种植水稻的比以前少了很多。种水稻有时是为了在同一块农田上轮种不同农作物,让下一季或来年种植的蔬菜少得病害,提高蔬菜的产量。但在以前,农村种植水稻可实实在在是为了填饱肚子。
与现在“单打独斗”的劳作方式不同,以前种植水稻的农户多,下田的人也多,村民插秧时喜欢“抱团取暖”。颜族回忆,每当到了水稻插秧的季节,村民间就会自由组成小分队,一起种完一家的水稻后,再一同种植下一家的水稻。这样的合作方式不仅效率高,而且邻里之间聚在一起劳作,有说有笑的,时间过得快,劳作起来也没有那么疲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