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第三医院ICU团队与患者合影。
厦门日报讯(文/图记者陈莼通讯员彭月芗)厦门市第三医院ICU成功应用ECMO救治一例栽倒在泥浆池中误吸泥浆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人生结局只有两种:插管和不插管的》一度刷爆朋友圈,人工肺(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走进大众视野。近期,第三医院ICU成功应用ECMO救治一例栽倒在泥浆池中误吸泥浆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让生命重新绽放。
ECMO是目前针对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最核心的支持手段,也被誉为重症患者的“最后救命稻草”,是一项顶尖的生命支持技术。可以说,ECMO是代表一个医院、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危重症急救水平的一门技术。
为了提高救治水平,厦门市第三医院领导给予ICU极大支持,一方面,斥资150万元为ICU配备了全套ECMO设备;另一方面,支持科室派出医护骨干至北京安贞医院,进修学习ECMO理论及临床应用,其余人员则采取短期培训,参加ECMO培训班的模式学习,同时通过这些骨干对其余人员进行传帮带,每个月都进行ECMO上机的预演练,一直为开展ECMO做准备。
争分夺秒
栽倒泥浆池陷昏迷“绿色通道”直开入ICU
今年2月24日中午12时许,春节后刚刚开工第一天,40岁的吴某正在工厂的搅拌机前工作,突然一阵眩晕,一头栽进了泥浆池内。工友们发现后,立即叫来救护车将他送至就近的第三医院。此时,吴某已陷入深度昏迷,全身上下被大量泥浆包裹着,呼吸困难,口唇发绀。
急诊科迅速识别危重状态,第一时间开启“绿色通道”,将吴某送入ICU重症医学科。时间就是生命,ICU主任医师吴彬带领团队立即为吴某进行气管插管,试图将100%纯氧送入体内。不曾想到,吴某肺部的大气道全被泥浆堵塞,呼吸机难以送气,只能通过气囊手动通气。同时,另一名医生使用吸痰器反复吸引,清除大气道内的泥浆。
待氧饱和度初步改善后,立即实施了床边经皮气管切开。“这得益于我科早期的培训工作,现在值班的ICU医生都可以熟练地完成气管切开这一动作。不必请五官科医生前来,极大地节省了救治时间。”吴彬主任说,这一系列抢救动作仅用了半小时,为之后的气管镜肺泡灌洗节省了大量时间。
全员待命
清理出500ml黏稠泥浆“战斗”却只是刚刚开始
当天下午1时左右,吴某肺部大气道内的泥浆基本清理干净,呼吸科张先锋副主任医师立即为他进行了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由于肺部每个叶、段支气管的开口都被泥浆堵塞,且支气管窄小,为了保证吴某的氧饱和度保持在基本平稳状态,张先锋副主任只能来回多次进行清洗,眼看着一瓶瓶纯净的生理盐水变成灰黑色。
“就这样,气管镜从他的气管切开导管处进进出出,不停地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清理出的黏稠泥浆至少有500毫升。”吴彬主任说,大约1个多小时后,吴某的叶、段支气管开口被全部打通,氧饱和度有所改善,“吸入氧浓度降到80%,氧饱和度上升到85%-92%,心率下降到120次/分。”
但是,吴某并没有脱离危险期!“这才刚刚开始!”吴彬主任说,虽然堵塞的大气道和支气管都被打通,但小气道内的泥浆仍然存在,小气道阻塞影响气体交换,且泥浆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会造成气道粘膜损伤,水肿、肺水肿,泥浆中可能存在细菌、真菌造成严重的肺部和全身感染,医务人员丝毫不敢怠慢。吴彬主任未雨绸缪,立即报告院领导。叶惠龙院长马上到达现场,坐镇指挥,成立多学科协作的抢救小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分析,制定周密的治疗方案。“当下就通知了医院的ECMO小组成员待命,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同时,他们也为吴某使用了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预防感染、激素,减轻肺组织及气道炎症、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团队合作
病情恶化呼吸窘迫迅速“请来”人工肺
果然,正如ICU团队预料的那样,患者病情持续恶化,逐渐出现了呼吸困难、呼吸窘迫、氧饱和度逐渐下降的情况。“呼吸机支持力度增加到最高点,翻身、拍背、反复使用吸痰器充分吸引、气管镜灌洗,但氧饱和度持续下降,最低降到50%-65%左右,无法上升。”吴彬主任说,经过一系列检查、抢救,患者仍未好转,且出现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抢救小组讨论后认为,有必要应用ECMO替代肺部功能,改善氧合,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说干就干,抢救小组立即与患者家属沟通,取得患者家属同意后,全部ECMO小组成员到位,准备导管、套包、预冲管路。为充分保证患者安全,院方还请来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张民伟教授及其团队给予现场指导。
当晚8时许,开始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穿刺操作,置入粗大的引血和回血导管。当晚9时,ECMO正式运行治疗。吴彬主任说,机子启动后,引出的股静脉血经过硅胶膜肺氧合后由黑变红,再经过右颈内静脉回输到病人体内,吴某的氧饱和度立即上升至正常状态,“所有人都忍不住欢呼起来。”
精心监护
24小时值班轮岗5天后成功脱离ECMO
据介绍,ECMO的全称是体外膜氧合,国外亦称体外生命支持,是一种利用体外技术对病人的血液进行氧合并排出CO2的治疗技术,其原理是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特殊材质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后注入病人动脉或静脉系统,起到部分心肺替代作用,维持人体脏器组织氧合血供。可用于呼吸支持和心脏支持,临床上用于挽救极危重的心肺衰竭病例。
操作时医生用一根筷子粗细的导管将血液从股静脉引出,经过ECMO机器的氧合作用,将静脉血转换成富含氧气的动脉血,重新注入循环系统,每分钟血流量相当于人体血容量总和;这么大量的血液在体外既要保持不凝,又要预防出血,医生们需要在这两个“矛盾体”之间走钢丝般地寻找平衡。
为确保患者安全,进行ECMO期间,ECMO团队的6名核心人员实行轮班制,实时守护着吴某,“两名医生24小时值班轮岗,4名护士三班倒不停。”吴彬主任说,监护期间不仅仅是查看相关生命体征,还必须每两小时检查一次ACT(Activated Clotting Time of Whole Blood——活化的全血凝固时间,是监测肝素抗凝的效果的一项指标)。同时,每隔一段时间要为患者翻身、拍背,“这不比普通的翻身,必须保证身上的导管不移位、不脱离。一旦出了一点点偏差,都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在ECMO团队的精心监护下,积极治疗了5天,同时配合反复肺泡灌洗,吴某成功脱离ECMO,并于3月19日转出ICU重症病房。
万分感激
“感谢三院,还我一个完整的家”
虽然,患者后期还并发了严重的细菌和真菌感染、谵妄等并发症,但在细菌室、药学部、呼吸科等科室的积极配合下,迅速对症下药,已逐步好转。现在,吴某已转入呼吸一科普通病房进一步康复治疗。
4月20日中午11时30分,记者见到吴某时,他正在病房内用餐,此时他的精神状态良好,也能在病房内自己行走,交谈自如。他告诉记者,自己已记不清事发当天的情形,就连对ICU内的抢救过程的印象也是模糊的,只知道“如果没有三院医疗团队的救治,我已经不在人世了。”
吴某的太太熊女士也感激地说:“感谢三院、感谢医生,还我一个完整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