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地震预警利器厦门将新增1420处 覆盖所有中小学校和部分社区(村)

2018-05-12 11:15:26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防灾减灾

今天是“5·12”汶川地震纪念日,也是全国第10个防灾减灾日。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

厦门行动

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福建省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实施意见》的要求,今年起至2020年,市地震局将全力打造一个快速有效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要在全市布设1420处地震预警信息接收终端,覆盖所有中小学校和部分社区(村)。

地震预警专用接收终端。

  地震预警专用高清显示屏。

  地震预警专用高音喇叭。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殷磊 通讯员 蔡欣欣 图/市地震局提供)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地震灾害具有瞬时突发的特点,它破坏性大,成灾广泛,会产生严重的次生灾害,防御难度大。而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还难以实现对地震的短期、临近预报。在这种情况下,地震预警就成为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

地震预警,就是要在地震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来前,向震中附近区域自动发布警报,从而最大程度降低损失,减少伤亡。开展地震预警工作,对于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抗御地震灾害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厦门地震预警信息接收终端的选址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下一步,除了加快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以外,市地震局还将广泛深入地开展科普宣传和相应的演练,使相关的行业和民众能够正确掌握预警信息和行动,最终体现地震预警减灾效果。未来,地震部门还计划通过手机App、PC接收软件等向民众发布可能造成破坏的地震预警信息。

文明创建工作是城市整体形象和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提升城市魅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去年厦门摘得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这其中有市地震局干部职工的心血和付出。近年来,市地震局全体干部职工立足本职,积极主动作为,创新举措开展文明创建工作,着力打造文明创建“24景”、防震减灾“24岗”,将文明基因根植在城市防震减灾工作之中,形成了一道道全新的文明风景线。

地震预警流程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监测台站拾取到地震信号,利用电磁波将数据传输到预警中心,预警中心的自动化设备在极短的时间内将预警信息通过高速网络分发到地震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再利用高清显示屏和高音喇叭等设备,向人们发出警报。

  高密度地震预警台网

是千里眼和顺风耳

要让地震预警信息发挥减灾实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条件。首先要建设较高密度的地震预警台网,这是地震预警系统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他们能在地震发生时第一时间捕捉到地震信号。目前,福建测震强震网的台站总数已达到了128个,全省达到每县一台,台间距平均达到30公里;烈度计网达到300个台站,其中厦门地区布设了22台。这些设施设备使福建台网对全省地震的监测能力达到1.0级,震后10秒内产出地震预警信息;震后1分钟产出地震自动速报信息;震后5分钟产出地震烈度速报信息,在全国省级台网中走在前列。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抢出”几秒至几十秒应急处置时间

地震预警系统不仅要有“眼睛”、“耳朵”,还要有“嘴巴”。警报能否快速发布、传递,是地震预警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就要倚靠今年起厦门即将全面建设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了。市地震局将在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和部分社区(村)布设地震预警信息接收终端,接收省地震局推送的预警信息,再通过高清电子显示屏或高音喇叭及时发布警报,提示人们立即采取措施,快速避险。发布的内容包括地震波到达时间和本次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震级、震中距离、预估烈度等信息。预警信息的生成、传递、接收、发布全都是通过相关仪器和设备自动进行的,没有人工干预,以确保地震预警信息能够更多的“跑赢”地震波。

地震预警就是一个和地震波“赛跑”的过程,它能提供几秒至几十秒的应急处置时间。别小看这短短的几秒几十秒,通过一定的宣传和训练,地震预警可以提醒震区的人们紧急采取措施逃生避险,不会被强震打个措手不及;预警信号发出后,行驶中的列车可以减速避免出轨翻车;输油、输气管线可以提早关闭,避免漏油、漏气引起的污染或火灾;核电厂等重大工程可以提前采取应对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等等。

防震减灾“24岗”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防震减灾“24岗”是市地震局通过文明创建提高服务质量的一项活动。它以坚守防震减灾24小时在岗值班制度、树立防震减灾24小时热忱服务理念,保障防震减灾24小时系统运行正常、突出防震减灾24小时地震应急特点、推进防震减灾24小时地震震情在岗研判、强化防震减灾24小时地震异常核实待命、保证防震减灾24小时仪器设备检修行动为核心内涵,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精神文明和业务综合素质,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社会服务水平。

坚守防震减灾24小时在岗值班。监测人员全年不间断24小时在岗在位,监测地震震情,有感地震发生后,及时将震情上报市委市政府及有关单位。

树立防震减灾24小时热忱服务理念。只要单位和民众需要,市地震局干部职工全年365天随时到学校、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进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全天24小时为民众答疑解惑。

保障防震减灾24小时系统运行正常。市地震局坚持做好地震监测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进行地震监测,地震监测数据科学有效。

突出防震减灾24小时地震应急特点。有感地震或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每位干部职工40分钟内要赶到单位,2小时出发赶赴地震现场;全体人员做到24小时待岗,全天不关手机;节假日外出厦门必须请假且24小时待命回返。

推进防震减灾24小时地震震情在岗研判。如遇地震震情,市地震局立即进行数据处理和震情专报市委市政府及上级部门,同时,进行震情社会发布,第一时间告知民众减少地震灾害,维护社会稳定。

强化防震减灾24小时地震异常核实待命。全天24小时,无论何时突发地震异常或接群众报告,市地震局都会在第一时间,及时组织专业人员赶赴异常或灾害现场,开展科学调查、异常核实以及灾害评估等工作。

保证防震减灾24小时仪器设备检修行动。地震监测仪器设备时刻保持良好的状态,如遇外界干扰甚至破坏,市地震局必须在全天候24小时随时立刻前往维修,以尽可能地保证地震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完善平台建设

提升数据质量

市地震局全面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将其融入防震减灾事业统筹部署,近年来取得明显成效。今年,市地震局将进一步建立健全政策法规,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据悉,今年市地震局将加快守信践诺机制建设,规范行政履职行为,加大政务公开力度,从而进一步建立健全地震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还要通过落实“双随机”抽查制度,推行“七天双公示”制度,完善平台建设,提升数据质量。

今年,市地震局还要继续完善“黑名单”管理制度。在去年制定的《厦门市地震局社会信息“黑名单”制度》基础上,6月中旬,修改完善“黑名单”对象认定、管理机制、监管措施、整改回访等重点环节的细则制定,加强“黑名单”对象全链条的监管,以及信用信息的归集与共享。对于危害地震观测环境等违法行为,一旦发现案例不仅要及时处置,还要更新完善自然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信用记录,帮助实现自然人信用记录全覆盖。

市地震局今年还将积极参与厦门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依法依规提供、更新法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及自然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结合市地震局工作实际,完善失信信息记录和披露制度,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披露和曝光,为政府实施公共管理提供信用信息支持,向企业、个人和社会征信机构等提供查询服务,使失信者在市场交易中受到制约。

点击

市地震局创新举措,每月安排两次主题活动

文明创建“24景”开出朵朵文明花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根据文明创建的内容和要求,厦门市地震局创新举措,在全局上下开展了文明创建“24景”的主题活动。它以文明精神、文明理念、文明行动和文明感染为支撑,按照每月安排两次主题活动,全年共开展24项文明行动和文明感染活动,形成24道文明创建场景,为厦门打造精神文明的亮丽风景。

第一景是“保障中心工作”。在这一场景中,市地震局全体干部职工以建设“和谐、学习、创新、服务、进取”型文明单位为目标,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宗旨,紧紧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潜心奋斗,默默奉献。他们日夜值守、监视震情,进社区、入学校、跑单位组织地震应急演练,开展地震科普知识讲座,开设地震科普夏令营、冬令营,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努力促进厦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第二景是“服务大型会议活动”。地震安全保障是大型会议活动安保维稳重要组成部分。市地震局干部职工完善并形成了地震监测、地震安全性评估、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地震应急等9大任务32项具体地震安保工作体系,为厦门成功举办各种大型会议、活动等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地震安全保障。

第三景是“倡导文明旅游”。市地震局组织志愿者利用节假日到植物园等热点旅游景区向游客讲解文明旅游及注意事项,倡导文明旅游的社会氛围,助力游客养成良好旅游习惯。

第四景是“倡导文明交通”。市地震局的干部职工在工作之余,组织开展文明交通疏导行动、共享单车规整等活动,为厦门努力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第五景是“倡导餐桌文明”。在自办食堂里,市地震局大力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倡导节俭用餐、文明用餐。

第六景是“倡导文明礼仪”。通过组织开展文明礼仪讲座、志愿者文明督导、礼仪文化宣传、文明礼仪服务等具体的活动,市地震局在单位内外努力增强公共文明素养。

第七景是“倡导低碳环保”。从节电、节水、节气、节油、节纸、环保出行、垃圾分类等工作生活细节入手,市地震局积极践行低碳理念,倡导低能耗、低开支的绿色工作生活方式。

第八景是“缔造美丽厦门”。市地震局组织职工在节假日积极参加清洁家园活动、“周末美厦门”活动,以主人翁姿态投身到建设和谐美丽家园的行动中去。

第九景是“开展‘三关爱’”。市地震局充分发挥单位职能作用,积极组织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

第十景是“传播网络文明”。在这个场景中,市地震局通过自己的微信公号震情速报、宣传公共文明、传递文明创建理念,通过微博宣扬好人好事,通过微信群宣贯十九大精神,努力弘扬网上正能量,净化网络环境。

第十一景是“长期扶贫济困”。市地震局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开展关爱贫困儿童志愿服务行动,连续九年为翔安区贫困儿童蒋智帆捐款、捐物和捐赠文体用品。同时志愿为贫困地区捐衣被、捐款。

第十二景是“科普志愿服务”。为有效整合社会科普资源,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市地震局组织成立“厦门市防震减灾科普志愿服务队”,开展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部队等科普志愿服务。

第十三景是“弘扬道德模范”。道德模范是道德实践的榜样。市地震局组织学习新时代的楷模廖俊波、苏盛、黄大年,观看《榜样》,积极参加“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投票活动,学习先进事迹,不忘初心,共圆中国梦。

第十四景是“节日舞台展文明形象”。在这个场景中,市地震局的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各类文体竞赛、文艺活动,展现文明形象,增强认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

第十五景是“组织义务献血”。义务献血是传递真情的红色纽带,是公民完全基于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行为。在这个场景中,市地震局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多次义务献血活动。

第十六景是“结对共建双文明”。切实发挥单位的职能作用,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市地震局先后与镇海社区、鸿山社区、双十中学、东孚学校等单位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开出了双文明之花。

第十七景是“开展全民健身”。市地震局积极组织开展乒乓球比赛、趣味运动会、登山、马拉松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丰富干部职工业余生活,增进交流和协作,推动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协调快速开展。

第十八景是“开展经典诵读”。在这个场景中,市地震局的干部职工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第十九景是“义务植树造林”。市地震局每年都组织干部职工积极投身植树造林活动,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植树护林的环保意识。

第二十景是“推行垃圾分类”。市地震局不仅在内部部署垃圾分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处置量,同时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在全社会倡导垃圾资源回收利用,保护环境资源。

第二十一景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市地震局积极开展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与防震减灾教育,到学校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联合学校开展夏令营,同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十二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地震局组织开展了参观海堤纪念馆、“莫兰蒂”台风灾后恢复重建、收听收看十九大报告等系列教育活动,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作生活的各方面。

第二十三景是“文明创建促事业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地震局的指导帮助下,厦门市地震局不断加强机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扎实研究地震地质环境和地震灾害,加强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主动服务社会,积极应对有感和破坏性地震,以创新驱动发展,以项目促能力建设,不断探索厦门市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融合式发展之路。

第二十四景是“党风廉政建设”。市地震局党总支加强党风廉政教育,落实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