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莲街道残援学员制作“闽南红砖雕”。
中华街道文安社区工作人员看望王伟俊(右一)。(受访者供图)
思明区福乐家园的“孩子”在做手工。
厦门日报讯 在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有一群人因贫困、变故、年老,渐渐追赶不上都市喧嚣繁华的步伐。但是,这个特殊群体始终被另外一群人深深牵挂着——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谋他们所需。这群人就是奔波在思明精准帮扶工作第一线的工作人员。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记者深入体验采访,为您讲述思明区精准帮扶工作中的5个岗位。记者与区福乐家园、街道残疾援助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起走进这些特殊群体的内心,带给他们关爱温暖;与街道、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入户了解情况,寻求精准帮扶的举措。
一句寻常的问候、一份不重的礼品、一次短暂的到访……无不传递着爱,彰显“幸福思明”的正能量。其间,少不了社会爱心人士、爱心组织的身影,在工作人员的牵线下,共同支起思明区“精准帮扶”大网,让更多困难群体感受到政府与社会的关爱。
现场1
体验岗位:福乐家园
对待孩子般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
自2009年起,思明区福乐家园充分发挥“日托机构、学校、工厂、康复训练基地”功能,已接纳多批轻度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士(18周岁以上),目前有十名学员实现成功就业。2010年、2012年两次被福建省残联评为“福乐家园示范单位”等。
20日上午9时许,西林东路66号,思明区福乐家园渐渐热闹起来。见“孩子”纷纷报到,早早守在门口的园长助理罗海燕笑开了花。一位178cm的“大女孩”挽住罗海燕的胳膊,“罗老师,我上周去唱KTV了。”
“菁菁可是我们这的冻龄美女。”罗海燕开心地向记者介绍。4年前,这位1981年的“大女孩”刚来时,大半年不愿和人说话,直到罗海燕发现她爱说闽南语,话匣子才慢慢打开。一次次试探后,菁菁不但教起闽南语,也开朗了。如今,她已经是“值日”班长,愿意带着伙伴的“大姐姐”。“我的闽南语也是她教会的。”
半小时后,近30名“孩子”,在老师指导下,一一入座。因喜好,他们都有自己固定的座位。一位靠窗坐的“大男孩”引起罗海燕的注意。她拿起手机,查了查日历。“果然,今天的节气是谷雨。”9年的经验告诉她,恰逢节气,病情稍重的“孩子”情绪容易波动。罗海燕赶忙告知身边的老师,要注意照顾好他。
不一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开始学跳舞。“左,右,左,转身……”罗海燕和吴雅锋、周瑜、林淑慧,4位老师齐上阵,方便“孩子”们近距离观察。两次排练后,大多“孩子”已能跟上节奏。
其实,“孩子”们排练这支舞蹈已经半个月了。“为激励他们,我们特意说这是为助残日编排的,孩子们都特别卖力。”罗海燕说,全都吵着要跳,即便脚有残疾的同学。“老师,他跳错了。”手舞足蹈间,有“孩子”认真地指出错误。
热身后,“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在一楼学做手工,一组来到二楼学家政。一楼手工室里,罗海燕等4位老师,各坐一张方桌,带着入座的“孩子”们。桌上摆着的纸巾盒、金鱼、海绵宝宝,都是他们做的。“每个孩子都要照顾到。刚开始,他们学得比较慢。但是,学会了,他们就做得特别好。”每堂课都得由她们手把手教。“手笨的自己,现在也多才多艺了。”罗海燕说。
10时30分许,一个“男孩”走进家园,引起一阵叫声。“世雄,世雄。”世雄是伙伴们心中的榜样,在老师的耐心培养下,他不仅会学习、会自理、会劳动,还勇敢走出去,独自支起早龙的早餐点。见到罗海燕,他就迫不及待说,“今天卖了100多元。”
“你真棒!”罗海燕拍了拍世雄的肩膀,带着记者来到二楼小食堂。洪姐已做好了四菜一汤。“有谁不吃鱼的吗?”生怕有的“孩子”不吃鱼,罗海燕让“值日孩子”一一询问。而为防止“孩子”烫伤,热菜由老师打好,摆在桌上。老师和“孩子”并排着,一起吃饭,就像家人一样。洪姐9年的细致,让每次饭菜都做得刚刚好,不会浪费。“饭菜钱省下后,还能给孩子们。”
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家长特别放心。“中午有事过不去,我也一点不担心。我知道,老师一定会照顾好女儿。”锐玲妈妈连声感谢。
现场2
体验岗位: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
对待兄弟般带领他们开拓新职业
思明各街道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简称“残援中心”)为辖区就业年龄段有劳动能力但未实现就业的各类轻度残疾人服务,并形成嘉莲街道“闽南红砖雕”等特色文创项目。
20日下午3时许,嘉莲街道残援中心主任林弘刚送走书画老师。来不及喝口水,他又做起了新的工作安排。“上午,我们刚拜访了4家台湾企业,他们对我们的‘闽南红砖雕’很感兴趣。”
在他身后,是一件件“闽南红砖雕刻”作品。本不起眼的闽南红砖,透过深浅不一的敲打,雕刻成这些工艺品。林弘介绍,这些作品有挂件、摆件、伴手礼,还能做成屏风、宣传主题墙等。“从去年文博会参展后,我们已经接了十几单,数十幅作品。”
全新的文创项目,最早源自2015年林弘的“灵机一动”。那时,他在为残疾人谋求新的就业项目。“串珠、丝纺花、蛋糕盒等项目,订单不多,收入不高。”一次参观雕刻展后,他就寻思可否将惠安影雕等雕刻手法,与闽南红砖相结合,做成特色的产品,形成产业效益。
接下来,林弘调动一切资源,四处拜访求教。热心砖雕的史文沧与林峰老师听闻后,欣然答应携手,公益教授砖雕技艺——不仅每周来教学员如何雕刻,他们通过收集传统图案、设计创意图案等方式,带着学员雕刻创作。雕刻是个专业活,不仅刀具讲究,就连手法也“吹毛求疵”。
“有的红砖只有1cm厚,稍微重一点,就会崩裂。”林弘带着记者来到工作室。一进工作室,他立马“火眼金睛”起来。一会,俯首用手抚摸雕刻深度,一会,拿起刻刀仔细查看。“刀钝了,我们要帮忙打磨。”一幅作品的完成,离不开最后的打磨。因打磨机比较危险,这也是林弘常做的事。
学员手中的红砖则是林弘和志愿者、义工等爱心人士去村庄捡来的。“每次去,两辆车要搬回两大箱,还有四五个大麻袋的碎砖。”林弘说,有村民得知缘由后,主动拿出压酸菜的红砖送给他们。
“哪里有资源,我就往哪跑。”为更好推广“闽南红砖雕”,他有空就往外跑,希望链接更多资源——不但请来工笔画、黏土等老师授课,培养学员的艺术修养,还努力寻求一条以“闽南红砖雕”文创项目为推手的“文创奔小康”市场化道路。
今年初,在嘉莲街道的全力推动下,残援中心与翔安内厝镇达成合作,启动“闽南红砖雕文创共建基地”项目,让“闽南红砖雕”融入“乡村振兴”古厝修缮。最近,林弘与砖雕老师正带着学员赶工制作主题屏风。
“现在,一个月有千元的收入。”说起“闽南红砖雕”,47岁的学员阿伟笑嘻嘻道,“这些钱可是原来做计件手工的好几倍。”
现场3
体验岗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对待父母般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
今年,思明区加快建设8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引入专业化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好助老员队伍、智能居家宝呼叫服务和应急救援作用,重点保障好特困、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在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等方面的服务需求。
23日上午8时许,还不到上班时间,梧村街道助老员王翠、伍清华就往南洋大厦的19楼赶,敲开87岁于叔叔的家门。“我答应要带他去晒太阳。”王翠拿出一个文本夹,这是老人的信息登记表。上头密密麻麻记录着老人及住家的各种情况,甚至包括腰围、特长,以及厨房排风设施、饮水类型等情况,就连每日抽烟(几根)、睡眠(几个小时)情况都有备注,“于叔叔是退休的革命军人,因打仗腰部负伤,不能走路。”
“小王、小伍,你们来了啊?”见到我们,于叔叔的老伴热情迎上前,于叔叔则要拄着拐杖,从沙发上站起。“于叔叔,您别动……”王翠连忙跑上前扶着。
上周带技师给老人推拿时,王翠得知,于叔叔喜欢去户外晒太阳。可儿女不在家,只有年迈的老伴。她们便决定,天气好就来,推他出去转转。“真的麻烦你们了!”为此,于叔叔老伴特地写了一封感谢信——“我要表扬梧村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他们主动联系理发师给老伴理发,联系技师上门推拿按摩,还请保洁员每周上门打扫卫生。”
很快,在我们的帮助下,于叔叔轻松坐上轮椅,被推到六楼的露台,享受温暖的阳光。我们则又赶往下一家。“上午3个小时,大概要走10户老人。”王翠介绍,梧村社区摸底的60岁以上老人有1586户。从去年12月起,一一进行走访,目前,她们已跑了1183户。
“只有走访,才能准确知道老人的生活、医疗等各种需求。”王翠说,运动鞋是穿街走巷的标配。9时许,我们又赶回南洋大厦将于叔叔送回家。“肩膀疼?下次,我们带个护肩过来。”见他摸了摸肩,王翠赶忙在表格上记下,以便下次回访时带上。
此外,对于走访发现有困难的老人,她们已开始高频率回访。后埭溪路的独居老人吴叔叔就是其中一位。“他家里的相册堆得高高的,他会给你看很多照片。”还没进门,王翠就忍不住说起老人的“可爱”。
刚进门,84岁的吴叔叔就开心得不行,热情地让我们坐他的“宝座”,一张靠门的沙发椅。居家宝的电话则显眼地摆在客厅茶几上。上面,亲人的电话都被设了快捷键。
说着,吴叔叔拿来电视机旁的相册给我们看。“老人就是喜欢有人和他聊聊天。”伍清华感慨道。上午11时许,等我们走出门,吴叔叔也是执意要送。此时,天空飘起了雨。我们正打算待雨停再走。“小王,小王!”吴叔叔又走下楼,拿了一捆雨伞,要塞给我们……
“我时常想,只要我们把助老员工作做好。以后,我们老了也能一样受到照顾。”梧村街道助老员负责人朱玉萍不禁感慨道。
现场4
体验岗位:街道工作人员
对待朋友般汇聚爱心帮扶更多人
思明区各街道正积极引导发动辖内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工作,让社会爱心、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充分涌流,拓宽救助渠道,确保“托底”保障能力和服务品质双提升。
24日下午3时许,中华街道的董泽萍打着伞快步走进延寿寺。这里正在举行延寿寺“慈善爱心小组”每月一善行活动——慰问辖区4户贫困困难家庭和2位爱心小组成员。虽然,只是一份核桃粉和500元现金资助,但是,这一慰问坚持了两年。
据不完全统计,该爱心小组已经帮扶了上百个贫困困难家庭。在爱心感召下,爱心小组成员已达到392人,每月节约10元,一年省下120元用作善款,用于赈灾、医疗、救急、助学、济困、慰问资助病残等慈善活动。
每一期的善行活动,董泽萍都没有落下。“政府救助是有限的。特别是,对那些条件不符合、却因病致困的群体,这类的爱心力量就如一股暖流,给他们带去温暖。”助残多年的董泽萍,深知社会力量的重要。她每日的工作也都围着“爱”转。
上午,董泽萍着急赶往一个“三无老人”(无法定赡抚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家中。由于疾病,他丧失照料能力,全靠热心的邻居救助。可是,公房年久,屋内漏雨,老鼠白蚁为患。“这些都是助老员走访发现的,床都烂了。”在董泽萍牵线下,厦门女企协会愿为其购置新家具。“我们请环卫工人清理干净后,房子正在装修。”但是,担心施工进度太慢,有空他就要去看看。
下午4时20许,接连慰问走访三家后,董泽萍又马不停蹄地赶往第三个爱心组织。在董泽萍等人带动下,中华街道慈善工作正往“多向扶助”发展,发动融坤集团、信基置业等爱心企业,成立慈善分会和爱心帮扶资金,重点对辖内孤寡老人、特困学生,以及遭受疾病或各种天灾人祸的贫困家庭进行资助。
中华街道还通过安康计划、爱心银行、“快车道”医疗救助、老人配餐中心等服务平台,不断加大对辖内孤寡老人、低保户、困难家庭等对象的帮扶力度,切实为民解忧。
现场5
体验岗位:社区工作人员
对待邻里般串门走动热情相助
思明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倾情倾力做好托底工作。根据施行情况及群众需求,进一步修订完善社会救助政策,提高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水平。
23日下午3时许,文安社区居委会主任陈达文打开《中华街道精准扶贫作战地图——文安社区情况》。“由于历史和环境等原因,文安社区困难人群较多。”年轻的社区主官对于现状有着很深的感受。
社区“精准帮扶”工作,陈达文一直记挂着。当天,他又拉上社区书记林秀琦讨论起来。这次,他们打算进一步研究王伟俊帮扶方案,总结经验,帮助更多的人。
53岁的王伟俊视力壹级残疾,无亲戚,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生活困难,是中华街道的首批精准帮扶对象。
“送来的餐合口味吗?”“生活有什么困难吗?”当天下午4时许,陈达文又一次走进王伟俊的家。“就像邻里串门一样。”而在他们之前,另有两位邻居到访。一位是社区志愿者许幸福,另一位则是王伟俊的残障朋友。
许幸福住在同一栋楼里。没事,他就爱来串门,找伟俊按摩。不过,他最常做的还是帮忙打扫。这会,他正爬上窗台擦栏杆。
“我们广泛发动专业社工、志愿者队伍、爱心企业家、居民小组长等力量,从身体、精神、经济、就业、居住等五个方面,对伟俊开展精准化、个性化帮扶,帮助其个人身心健康及生存生活环境得到彻底改善。”陈达文说。
网格员、计生协会小组长、热心居民组建了“好邻里服务队”,定期组织附近居民、小学生,到其家中帮忙打扫卫生、唠家常,每周至少3次到他家走访看望,了解他的生活状况。只要他有需求,社区助残员小傅就会陪着他——不管是定向巡走还是按摩的培训等。
在大家的关心下,一度对生活丧失希望的他,也愿意与人交流——爱坐在大门正对的客厅,用微弱的光,感受每个人的到来。他还主动要求走出去。每周三次,他都会到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邻居们义务按摩。“年龄越来越大,我希望能给我安排体检。”如今,王伟俊对生活充满希望。
【数字】
自2016年9月份以来,思明区率先在全区全面铺开精准帮扶工作。2017年,思明区进一步稳步增强社会救助保障能力。
56617人次
思明区加强“爱心餐桌”及为“三无”老人免费供餐工作,全年共服务56617人次,支出金额72.74万元,还跟踪关怀、及时解决老人们的需求问题。
1857.58万元
思明区开展系列慈善帮扶活动,2017年共募集接收单位和个人捐赠资金(含物资折价)1718.4万元,救助支出1857.58万元(含物资折价)。 |